寶吉騮圖
清·艾啟蒙作
絹本設(shè)色
縱二二八.五厘米
橫二七五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艾啟蒙為波希米亞人,乾隆十年(1745)以傳教士的身份來華,擅長畫人物、走獸,畫風細膩。清代宮廷編著的《石渠寶笈》中,一共收錄了艾啟蒙的作品九件。
畫中是一匹與真馬大小相仿佛的大馬,這匹馬名叫“寶吉騮”。畫面右下角有署款一行:“乾隆癸巳仲秋海西臣艾啟蒙恭畫”,“乾隆癸巳”為乾隆三十八年,這個時候,原先宮廷內(nèi)的首席歐洲畫家郎世寧已然于乾隆三十一年去世了,另一位歐洲畫家王致誠也于乾隆三十三年離世,比起郎世寧和王致誠來說,在來華的歐洲傳教士中,艾啟蒙的繪畫水平是很一般的,但是在郎世寧及王致誠去世后,艾啟蒙便自然成了最主要的擅長繪制歐洲畫風的畫家,成為乾隆皇帝所倚重的一位歐洲畫家,一些描繪貢品實物的任務(wù)就由艾啟蒙來擔當了。這幅《寶吉騮圖》大橫幅,就是如此創(chuàng)作的。
“寶吉騮”是畫中這匹馬的名字。乾隆三十六年六月,遠在俄羅斯伏爾加河下游游牧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因不堪當?shù)囟砹_斯人的欺凌和壓迫,在部族首領(lǐng)渥巴錫和策伯克多爾濟(渥巴錫的女婿)的率領(lǐng)下,整個部落沖破種種艱難險阻,歷時將近一年,返回到他們祖先曾經(jīng)游牧的東方土地上。為此乾隆皇帝非常高興,特地接見了部族的首領(lǐng),安撫獎賞有加。這匹名為“寶吉騮”的駿馬,便是此時由策伯克多爾濟進獻給乾隆皇帝的貢品。而這幅《寶吉騮圖》就是由乾隆皇帝下令繪制的。
此圖張幅極大,畫中的馬匹幾乎與真馬大小一樣。畫家運用歐洲的畫法,注重于動物解剖結(jié)構(gòu)的表達和皮毛質(zhì)感的描繪,以細密的短線來畫出馬匹的輪廓,而不采用延綿長長的富有彈性的線條來塑造形象,與傳統(tǒng)的中國畫法迥然有別。
如果光是從繪畫的技巧來講,艾啟蒙的這幅畫并沒有多少出類拔萃的地方,其繪畫的水平要遠遠低于同為宮廷畫家的郎世寧。如果拿艾啟蒙的畫藝與郎世寧相比,打一個不太確切的比喻:郎世寧是對著動物園中的活物寫生畫成的,而艾啟蒙是對著博物館中的標本畫成的,其生動性可以馬上就分辨出來。但是艾啟蒙畢竟作為宮廷畫家,發(fā)揮了他手中畫筆的紀實功能,為我們留下了一段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歷史的某一片段,其價值就不能僅僅只以繪畫技藝的高下來評判了。
寶吉騮圖
上一篇:《亭林山色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重林復(fù)嶂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