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賦幽憤
【出典】 《后漢書》卷五二《崔骃傳》附崔寔《政論》:“斯賈生之所以排于絳、灌,屈子之所以攄其幽憤者也。”唐·李賢注:“孝文帝時,賈誼請更定律,令列侯就國,周勃、灌嬰等毀之。屈原為楚三閭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憂愁憤懣,遂作《離騷經》。”《晉書》卷四九《嵇康傳》:“東平呂安服康高致,康友而善之。后安以事系獄,辭相引證,遂復收康。康性慎言行,一旦縲紲,乃作《幽憤詩》。”
【釋義】 幽憤,指郁結于心的悲憤。戰國時屈原因受奸人讒害,幽憤而作《離騷》;三國時嵇康因不容于司馬氏政權,在獄中賦《幽憤》詩。后因用“賦幽憤”作為詠嘆志士仁人失意悲傷的典故。
【例句】 ①君莫賦幽憤,一語試相開。(辛棄疾《水調歌頭·再用韻答李子永》1872)這里以“莫賦幽憤”勸告朋友、也告誡自己不要對政治上的失意想不開。②謾寫入、瑤琴幽憤。(辛棄疾《賀新郎·賦水仙》1873)這里用“幽憤”指自己因賞水仙而感發的牢騷怨憤之情。③人散后,月明時,試彈幽憤淚空垂。(辛棄疾《鷓鴣天·徐衡仲惠琴不受》1898)這里用“彈幽憤”喻指抒發作者心中郁積的政治感慨。④酒酣耳熱,又何須、幽憤裁詩。(辛棄疾《新荷葉·初秋訪悠然》1906)這里說不須寫幽憤詩,表現了一種曠達之懷。
上一篇:典故《賦大江愁》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賦歸歟》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