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竹石圖
元·趙孟頫作
絹本墨筆
縱一○八.二厘米
橫四八·八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中國繪畫發展到宋末元初,由于時代的變遷,在畫學理論和審美觀念上發生了一個大的轉折,人們對陳陳相襲的南宋院體余緒感到膩味,加上文人畫思潮的發展和繪畫自身演變等規律,文人畫逐步占了主導的地位。元初趙孟頫是一位早熟的、有全面藝術修養并影響深遠的一代大家,他在繪畫上除人物、鞍馬、山水等之外,也擅枯木竹石一類,從他四十五歲到六十八歲有關這類題材的近廿件存世作品中,可看出他的藝術探索和審美見解。
這幅《古木竹石圖》作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是趙孟頫五十歲時的作品。它以山石為主體,旁有幽蘭新篁,中間一高一低古木聳立,間以鹿角小枝穿插,畫面簡潔,意境秀逸。古木竹石與“四君子”一類是文人畫家喜用的繪畫題材,他們常以此抒發情興。北宋時文同善竹,蘇軾等愛畫枯木竹石,南宋、金繼有作者,至元初趙孟頫等人提倡,這類題材逐步盛行,成為文人士大夫宣泄情感的一種理想畫材。
趙孟頫此圖和他存世的“竹石”、“竹石幽蘭”等作品共同的審美追求,是把書法歸結到畫法上,使繪畫的筆墨,具有書法的韻味。趙氏強調“書畫同法”,曾總結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需知書畫本來同。”(跋《疏林秀石圖》)文同、蘇軾已有“以書入畫”的實踐,趙孟頫更是打開了書畫溝通這扇大門,故評者稱“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古木竹石圖》正是“敞開大門”后書畫融合的形象例子。
古木竹石圖
趙氏此軸中書意化突破性的創格精神以石法最為明顯。一筆之中講究干濕濃淡、輕重徐疾,中鋒側鋒、提按頓挫的變化,簡率蕭散,雜以飛白。這種近似白描、簡而不空的“寫意”手法,把書法功力運用到繪畫表現中去,表現物象不專注于形似,更多地強調抒發個人性情,追求筆墨逸趣。圖中用筆疏松靈動,脫略形跡,全以水墨表現,和他人物、鞍馬多取法北宋、唐人,比較工整細謹的畫法體格不同。后人謂他這種石法“飛白興寄蕭遠,蓋神逸兼之”。清方薰稱趙孟頫“間作勾勒一法,如飛帛書者,虛中取實,以勢為之”(《山靜居畫論》)。借助書法的形式美來拓展、豐富繪畫的藝術表現,這也是趙氏在繪畫藝術上的重要創造之一。
相對講,此圖畫竹不如古木、山石用筆變化節奏強,大多濕筆秀潤,水墨融洽。畫家蘸墨飽滿,以單一濃墨撇葉,但見出筆迅疾,爽利果斷,竹葉的撇捺,挺勁沉著中顯流暢飄逸,靈動中流露出行草的筆意,體現出畫家對現實生活中修竹叢篁,于風晴、雨露、晨昏,翻正偃仰各異其姿,有深到的觀察體會。圖中分個字、破介字枝攢鳳尾,大小分組,左右顧盼極為得體,所謂畫竹葉,“下筆要勁利,實按而虛起,一抹便過,少遲留則鈍厚不铦利矣”,此軸當可引證其墨筆竹石如書一一“寫”出。元人云:“善書者必能畫,尤見撇捺之于竹上。”所以有稱趙孟頫“作石以飛白法,畫竹用金錯刀”,是他典型的“墨竹”法。
《古木竹石圖》的材質為絹本,似乎沒有其紙本更能體現“不落蹊徑”“元畫”的時代特色,但從作品的審美情趣、特點上看,它和紙本一樣,融合書法筆意,通過“寫”的橋梁,將書畫貫通落筆,一如八分、行草,充滿了瀟灑放逸的筆墨韻致,從這一點上講,紙、絹沒有什么區別,都是所謂“松雪齋中偶弄墨,為不經意神常超”的“率易之作”。
趙氏這一類富文人畫情趣的創格精神,啟迪了同時和嗣后的李衎、高克恭、吳鎮、顧安、柯九思、倪瓚以及其夫人管道昇等人,到元中葉,枯木竹石題材成為一時的風氣,和他的帶動是不無關系的。
上一篇:《洞庭東山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水村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