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夜游圖
金·武元直作
紙本水墨
縱五○.八厘米
橫一三六.四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蘇軾被貶官到湖北黃州為團練副使時,曾和幾個友人乘小船去游赤壁。赤壁本是長江中無數(shù)個磯崖中的一個,只是因為三國時候,曹操的水陸大軍在這里被東吳的周瑜和西蜀的諸葛亮聯(lián)合起來打得大敗,曹操喪失了大批軍隊輜重,逃回北方。從此,三國鼎立的形勢就基本定局了。赤壁也就因此引起后人不盡的游賞和詠嘆。但是,長江中叫“赤壁”的地方不止一處,蘇軾游覽的赤壁就是另一個不曾發(fā)生過“赤壁之戰(zhàn)”的地方。這個赤壁在湖北黃岡縣外,根據(jù)記載,蘇軾到這個赤壁去游覽也不止一次。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在游覽之余還寫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在他十二月十九日的生日那一天,還曾“置酒赤壁磯下”。這一個赤壁雖不曾發(fā)生過震撼歷史的戰(zhàn)爭,卻因蘇軾的“賦”而揚名于后世了。
赤壁夜游圖
蘇軾在這兩篇“賦”中除了極出色的環(huán)境描寫之外,還體現(xiàn)了一種“變”與“不變”的哲理見解:“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在這種達觀中,一切人世間的煩惱都可以煙消云散。當宋室南遷之后,北方金政權(quán)統(tǒng)治下有許多文人也很欣賞蘇軾的這個哲理,這里介紹的《赤壁夜游圖》(又名《東坡游赤壁圖》)可以看作是這種欣賞的一個表現(xiàn)。
該圖采用橫卷形式,便于展開長江兩岸的景物表現(xiàn)。構(gòu)圖上于左、右下角各安排一組山壁,讓出中間屹立于江面的赤壁磯頭。從左面到畫面二分之一的地方都是連綿不斷“斷崖千尺”的臨江峭壁,遠處山壁以淡墨勾皴,山巔略點重墨,畫面中心的赤壁磯頭十分突出,赤壁磯后是大片江岸,使左邊擁塞的江面至此頓時開闊起來。赤壁磯下“江流有聲”,一葉扁舟泛波其下,船夫之外,就是蘇軾和他的兩位客人了,三人相對圍坐,高談闊論的情景隱約可見,也許這就是“返而登舟,放乎中流”的時候。
圖中用筆比較濕潤,淡墨皴染山石明潔滋嫣。以濃淡墨作松林,分出大體層次,在淡墨勾皴的山石上密布用重墨的松樹及苔點,特別是有的地方先用淡墨大片皴出山體結(jié)構(gòu),然后再用重墨稍作提醒勾勒,發(fā)生濃淡墨色的滲化現(xiàn)象,使景象稍趨朦朧,以求再現(xiàn)出“月白風(fēng)清”時的景趣。
上一篇:《幽竹枯槎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昭陵六駿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