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九死其猶未悔
【題解】
本段選自《楚辭·離騷》。
《楚辭》,西漢劉向輯,東漢王逸章句。原收戰國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的作品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因其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通行注本有宋洪興祖《楚辭補注》。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后遭陷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于沅湘流域。后秦兵破楚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作品共二十五篇,代表作為《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
《離騷》自述身世、志趣,指斥奸佞當道、政治昏暗,感嘆抱負不申。作品想象豐富,文采絢爛,結構宏偉,對后世文學有深遠影響。“離騷”之義,司馬遷解釋為“罹憂”,即遭遇憂愁之意。
長太息以掩涕兮(1),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2),謇朝誶而夕替(3)。既替余以蕙纕兮(4),又申之以攬茝(5)。亦余心之所善兮(6),雖九死其猶未悔(7)。怨靈修之浩蕩兮(8),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9),謠諑謂余以善淫(10)。固時俗之工巧兮(11),偭規矩而改錯(12)。背繩墨以追曲兮(13),競周容以為度(14)。忳郁邑余侘傺兮(15),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16),余不忍為此態也(17)。鷙鳥之不群兮(18),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19),夫孰異道而相安(20)?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21)。伏清白以死直兮(22),固前圣之所厚(23)。
【注釋】
(1)太息:嘆息。掩:拭。(2)修姱(kuā):修潔而美好。鞿(jī)羈:喻指束縛、約束。鞿,馬韁繩。羈,馬籠頭。(3)謇(jiǎn):古楚語的句首語氣詞。誶(suì):進諫。替:解職。(4)蕙纕(xiāng):喻高尚的德行。纕,佩帶。(5)申:重,加上。攬茝(chǎi):采集芳芷。喻高尚的德行。(6)所善:所崇尚的美德。(7)雖:縱然,即使。九:泛指多次。(8)靈修:神圣。喻指君王。浩蕩:荒唐。(9)眾女:喻指許多小人。蛾眉:細長的眉。謂如蠶蛾之眉(觸角)。此處喻高尚德行。(10)謠諑(zhuó):造謠,誹謗。淫:邪惡。(11)工巧:善于取巧。(12)偭(miàn):背向。引申為違背。規矩:喻標準。規,畫圓的工具。矩,畫方的工具。錯:通“措”,措施;設置。(13)繩墨:準繩與墨斗。喻準則。(14)周容:茍合以取悅于人。度:法度、準則。(15)忳(tún):憤懣。郁邑:通“郁悒”,憂愁苦悶。侘傺(chàchì):失意的樣子。(16)溘(kè):忽然。流亡:隨流水而消逝。(17)此態:指“眾女”的種種丑態。(18)鷙:兇猛的鳥,指鷹、雕等。鳥:這里指一般的鳥。不群:不合群。(19)方圜(yuán):方和圓。方枘(榫頭)和圓鑿(受榫頭的穿孔)。周:合。(20)孰:何。異道:不同道。(21)尤:過錯。攘詬:忍受恥辱。(22)伏:保持;懷。死直:為正直而死。(23)厚:嘉許。
【導讀】
本段中屈原首先抒發自己的胸懷,揭示“朝誶而夕替”的原因,表達了“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意志。接著從邪正不能相容,預測自己前途遭遇的必然性,強調不屈服、不妥協的頑強精神,并準備為此而不惜作出犧牲。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詩人,他追求真理,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惜與自身所屬社會集團的大多數人對抗,堅強不屈,寧死不渝,是見義勇為的典范。屈原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們剛強的力量。
【思考】
《離騷》中哪些詩句引起你的共鳴?屈原的勇毅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發?
上一篇:生不可不惜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入則孝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