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干圖、布袋圖
南宋·李確作
紙本水墨
縱一○四.八厘米
橫三二.一厘米
藏日本妙心寺
李確是南宋理宗時代人,白描人物學梁楷,山水類馬遠、夏圭筆意。他與梁楷等都是參禪的居士,標志著當時禪林墨戲的風格。他的《四時圖》著錄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卷七;《陶淵明、杜甫、王子猷、林逋像》著錄于《東圖玄覽編》;尚有《春山游騎圖》為明韓存良舊藏,可惜這些作品今已失傳了。
布袋圖
此圖為雙幅,另有《達磨圖》(也藏日本妙心寺),是傳世李確的三幅真跡。《豐干圖》、《布袋圖》上都有徑山偃谿黃聞的題贊。題《豐干圖》:“只解據虎頭,不解收虎尾。惑亂老閭丘,罪頭元是你。”題《布袋圖》:“蕩蕩行,波波走,到處去來多少,漏徑寶樓閣前,善財去后,草青青處,還知否?”黃聞禪師住持徑山寺時在寶祐二年至四年(1254—1256),據此可以推知李確作畫約在此期間。
豐(封)干是唐代天臺山國清寺禪師,謂嘗乘虎直入松門,閭丘訪干房,見虎跡縱橫,時有虎豹來此哮吼。黃聞的題贊點明了這一主題,豐干與虎是禪林墨戲的常用題材。
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五代后梁明州奉化人。常以杖背一布袋入市,見物即乞,出語無定,形如瘋癲。作歌“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顯然是南宗的信奉者。時人以為他是彌勒化身,后世寺廟中供奉的大肚彌勒,相傳是他的造像。黃聞的題贊點明了行乞的題材。
禪機畫盛行于南宋后期到元代,所作發人醒悟,禪機勃勃,代表作者有智融、梁楷、李確、牧谿、因陀羅等,有一條清晰的發展脈絡。李確的筆墨韻味,來源于禪宗美學思想的頓悟說,從空靈虛無中尋找高超的生命力,不受僵化表象的拘束,畫家所捕捉的豐干禪師的形象,用闊縱放肆的淡墨減筆,隱隱約約地幻現在人們眼前,神態十足。支撐的手杖是荒山枯藤,非常勁硬挺直。虎頭虎尾,用墨稍濃,而且點擦緊密,反襯了虛淡、空曠的主體人物,使觀者的視線不由重新回到豐干禪師的形象上來。但見豐干低首俯身,細小的瞳仁猶如點漆,堅定地、緊緊地逼視著觀者,無論觀者怎樣變換視角,都無法逃遁豐干逼視的目光,令人在驚愕中返照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正是禪機畫的要旨所在。
上一篇:《五龍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湖山春曉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