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關古寺圖
南宋·賈師古作
絹本淺設色
縱二六·四厘米
橫二六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笪重光《畫筌》上有段文字:“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何從著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是中國畫審美需求上的一大特色,真所謂“縹緲虛無,咫尺間覺千里為遙”。尤其是畫面上多清空無垠,處理得好,大可暢神抒懷。南宋賈師古的小幅《巖關古寺圖》多少締造了如是境界。
圖中夜幕將降,夕輝猶存,上半部和右下側完全是空白,幾占畫面的五分之三,但青空越大,天地愈寬,使小小的斗方能給人以既廣且深的感覺。右下角山路上,用減筆點簇兩個苦行僧,背駝腿曲,瘦骨嶙嶙,須再拐過一處山坳,方可到達那座古寺歇足。而遙遙的城關還在寺后,城關后面更隆起一座隱隱大山,進一步強化了前程之遙遙,高天遼闊,越發顯得行腳僧的孤寂。“空是實存”,“無是妙有”,全圖頗有繪“空”、寫“無”的禪畫情意。
南宋一百五十三年,院體畫鼎盛,山水一路幾乎全是李唐的天下。賈師古是紹興年間的畫院祗候,白描道釋人物,師李公麟,“得閑逸自在之狀”(元夏文彥《圖繪寶鑒》),偶作山水,不囿于李唐一派,而筆性的堅硬獷悍,則頗類蕭照。
《巖關古寺圖》的山石皴法,雜用短釘頭、長括鐵、小斧劈諸皴法,由于夕照偏西,山體黝黑,石塊畫得崚嶒堅凝。山端聳有幾棵羅漢青松和一批古杉,石骨披滿勁硬的山草;通幅上色,看來乃是在水墨的基礎上,染以汁綠,薄罩三綠,山石的中央一段用赭石水亮出,遂覺森嚴氣氛中有了一點媚柔態,這是作者創作部署獨具匠心處。
巖關古寺圖
上一篇:《江山萬里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大士像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