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萬里圖
南宋·趙芾作
紙本水墨
縱四五厘米
橫九九二.五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江山萬里”是畫史上常見的題材,但藝術處理各有不同,風格互異。唐玄宗首命吳道子在大同殿畫嘉陵江三百里,一天就完成了,但在吳道子之前,李思訓也畫過這個題材,三個月才告結束。前者稱為“疏體”,后者稱為“密體”(又叫“細畫”)。到了北宋,國勢遠遜唐代,北方大片土地都喪失了,甚至連今天的北京城也不在版圖之內(nèi),然而北宋末代皇帝徽宗趙佶的時候,王希孟卻用青綠的形式創(chuàng)作了《千里江山圖》卷,丘壑宏偉,色彩富麗。經(jīng)過蔡京的吹噓,頗邀睿賞,實際乃政治上在粉飾太平。
到了南宋,則有趙芾的《江山萬里圖》卷,摒棄重彩,全用水墨。卷首是霧海蒼茫,崇山峭拔,中部山脈連綿起伏,林木蔥郁,夾雜枯樹,懸崖曲折,山路縈繞,得幽深荒遠之致。路上一人騎驢,前后兩人背著行李;接著路轉山回,坡石臨海,勢極驚險,一樵夫沿著山路走向板橋,迎著海浪。復于坡腳,作航船數(shù)艘,準備入海。這橋的上端,孤峰突起,廟宇位于山腰,一塔高聳,為山海交接的標志。卷尾大海茫茫,水天一色,氣勢極為宏偉。
海水主要用淡墨線條勾出起伏的波濤,再用淡墨逐漸染深,烘托出翻滾的波峰,成排的波浪已經(jīng)撲岸而來,后面的波濤還在起伏著向前推進,大有“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的氣勢。
此圖用筆粗壯,山石斧劈皴法勁挺。有些地方,是先用吸凈筆沾水,然后重墨以作勾皴,產(chǎn)生了水墨交融之美。但一般地說,山石勾皴都先用淡墨,再用重墨、濃墨勾勒局部輪廓,并施苔點,看來相當醒目。較遠的山峰,間有一筆分出濃淡,具體地說,是以淡墨的筆尖挑點重墨,立即落紙,由上而下,取得上深下淡的效果。作者以相當嫻熟的筆法,通過墨色濃淡的分布,以統(tǒng)攝全部山體脈絡。畫樹用重墨勾輪廓,線條粗壯,用淡墨染樹身,皆一遍即成。樹葉用禿筆重墨,力求圓渾。遠處林木則用淡墨大點或橫點。山巔巨石上的密林,用介字點、垂頭點,墨色濃重。行人衣紋粗簡,富于動態(tài)。山巔灌木的畫法,似受范寬的影響,山石和樹木的勾皴,以及人物造形,則繼承夏圭的傳統(tǒng)。
全卷景物遼闊,氣氛協(xié)調(diào),浩瀚深遠,富于空間感覺。尤其是淡墨的運用,起了很大作用,因為如果沒有淡墨之“虛”結合濃墨之“實”,是不可能從云霧掩映之中,呈現(xiàn)出群峰屹立、海濤洶涌這樣的“江山萬里”之景象的。因此,為南宋不可多得的杰作。
江山萬里圖
上一篇:《鹿鳴之什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巖關古寺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