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意苕山館詩集》新詩鑒賞
詩別集,十六卷,清陸蒿撰。蒿(1791~1860)字希孫,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廩貢生,曾為鎮江府學訓導,曾參加鎮壓太平天國的戰爭。
陸氏身處清帝國由盛轉衰的嘉慶、道光間,此時士大夫既憤慨清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和帝國主義的入侵,又反對農民的武裝反抗,支持清政府對太平天國的鎮壓。
支持清政府對太平天國的鎮壓。陸詩反映當時重大事件,也表現出作者的這種矛盾心情。如《鬻兒行》寫賣兒鬻女,《查賑嘆》《勘災記事》《饑民船》五首等描寫了大災之后百姓瀕于死亡的情景。《呈林中丞則徐少穆先生》《聽閩客談廈門死事諸公本末紀之以詩》《悲吳淞為陳將軍化成作》《青州兵嘆》《雜感》五首揭露和譴責了帝國主義入侵者的殘暴,表彰了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大無畏精神。《追思》十六首以律體組詩的形式描寫了鴉片戰爭全過程。《津門嘆》描寫了英、法帝國主義聯合攻打天津的情景。這些詩中都表達了詩人對帝國主義的痛恨。陸氏對帝國主義恃之而稱霸世界的輪船特別敏感,多次寫到它橫行于中國的江河湖海之中。如:“督臣朝返朱雀桁,夷船夜達金陵城。金陵城中人大驚,烽火照耀日不明。”(《聞和議有成夷船將出江去感而有作》)“東南風起江潮平,夷船又向金焦橫。城中居民數萬戶,火輪重見嘩相驚。”(《夷船忽復入江居民震恐》)其他如《夷船入乍浦煙販閩奸殺青皮軍以應》《報賊船》等都表達了作者對夷船的深惡痛絕。可是當夷船加入了鎮壓太平軍隊伍的時候,他一反常態,寫道:“十年前曾此停泊,竊弄兵革災失民。今豈中華居已久,漸染風化知尊親。蠻夷效順圣德遠,犬豕敢肆鯨鯢吞。中流愚賊一轟擊,遠近觀者皆精神。奈何屯泊但遠港,一步未過金焦門。往時勇徒藐諸將,今何畏葸同官軍……”(《輪船行》)昔日輕而易舉戰勝官軍的“英夷”面對太平軍也畏葸不前了。最可笑的是詩中反映了作者妄自尊大的封建士大夫觀念。他竟天真地認為英夷參加討伐太平天國的戰爭不是出于利益的考慮,而是由于久居中土,“漸染風化知尊親”。陸氏還寫了許多仇視太平天國和表彰地主武裝的詩篇。如《聞桂林警》《元日紀事》《警聞金陵被圍望官兵不至》《二月二日鎮江失守,書此志哀》《村居雜感》《京口從軍曲》等。
陸詩注重表現重大社會題材,善用律體組詩反映時事,因之其律體大多學杜,沉郁頓挫、富于氣勢。古體則衍繹平暢,但包蘊密致。
陸集有清光緒壬辰年(1892)北京刊本。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張子野詞》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升庵詩話》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