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父在觀其志章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此章前半句易解。觀志、觀行,從思想與行為兩方面觀察。當然,這里的假設是,父親在時,兒子尚未獨立,無從見行為,只能看志向。換在今天,也許兒子出道早,子也未必承父業,但觀志與觀行仍是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此章難解的是后半句。為什么必須三年不改變父親的事,才稱得上孝?前人也多指出,父親的事如果無必要改,自然可不改,如果應該改,甚至必須改,何須三年,當下即應改。故前人也推測,孔子講這話,應是針對具體事情而言。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此章前半句易解。觀志、觀行,從思想與行為兩方面觀察。當然,這里的假設是,父親在時,兒子尚未獨立,無從見行為,只能看志向。換在今天,也許兒子出道早,子也未必承父業,但觀志與觀行仍是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此章難解的是后半句。為什么必須三年不改變父親的事,才稱得上孝?前人也多指出,父親的事如果無必要改,自然可不改,如果應該改,甚至必須改,何須三年,當下即應改。故前人也推測,孔子講這話,應是針對具體事情而言。
上一篇:《泰伯其可謂至德章》意思|賞析|感悟
下一篇:《父母之年章》意思|賞析|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