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三年學章
子曰:“三年學,不至于 榖,不易得也。”
“至”,朱子疑是“志”,但也不確定。通常解讀是以“志”解。讀書三年,志不在謀稻粱,這是不容易的。讀書不為求職,那為什么?當然是為了修身養性。
也可以不以“志”解。讀書三年,還達不到求職的要求,這也是難得的。如此,就會以為讀書無用,或教育失敗。事實上,畢業找不到飯碗,原因很多。
讀書是為了培養心志,還是為了謀取飯碗?讀書人有此疑惑,教育者也爭論不休。
儒家的基調是重在自己提升,為己之學,因為能否有好飯碗,實在由不得自己。
子曰:“三年學,不至于 榖,不易得也。”
“至”,朱子疑是“志”,但也不確定。通常解讀是以“志”解。讀書三年,志不在謀稻粱,這是不容易的。讀書不為求職,那為什么?當然是為了修身養性。
也可以不以“志”解。讀書三年,還達不到求職的要求,這也是難得的。如此,就會以為讀書無用,或教育失敗。事實上,畢業找不到飯碗,原因很多。
讀書是為了培養心志,還是為了謀取飯碗?讀書人有此疑惑,教育者也爭論不休。
儒家的基調是重在自己提升,為己之學,因為能否有好飯碗,實在由不得自己。
上一篇:《三軍可奪帥章》意思|賞析|感悟
下一篇:《不患人之不己知章》意思|賞析|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