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
【釋義】
原意形容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的情景。現在泛指人民起義。
【出處】
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典故】
秦朝末期,秦王殘忍暴戾,為了建造阿房宮、秦始皇墳墓等,征集了二三百萬的勞役,人力財力耗費無數。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押送九百名勞役去漁陽駐守。
這天,這些人走到大澤鄉時,趕上了暴雨,路被淹沒,無法繼續趕路。勞役中有一個叫陳勝的,他和朋友私下商議:“這里和漁陽相距幾千里,看來是無法按時到達了。我們就這樣白白去送死嗎?”吳廣回答:“要不我們趕快逃命吧?”陳勝說:“不行,被抓回來我們也得死。怎么都是死,不如起來造反,這樣總比白死好吧?百姓們受秦朝的苦也夠多了。據說,秦二世篡奪了他哥哥扶蘇的皇位,還有楚國有一個大將名項燕,是條漢子。我們可以以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起兵,號召天下百姓去攻打秦二世,這樣楚國也會幫助我們的。”
于是,陳勝召集在場的勞工,說:“堂堂男子漢,即便是死也要死個名堂。王侯將相,難道都是命中注定的嗎?”
大家推舉陳勝、吳廣為起義領袖,九百人占領了大澤鄉,打著“楚國”的旗號,引得周圍百姓紛紛加入。沒有武器,他們就用木棒做刀槍,砍了竹子做旗桿,隊伍就這樣一天天壯大起來。歷史上稱之為“揭竿而起”。
上一篇:掩耳盜鈴典故故事|掩耳盜鈴釋義
下一篇:斗酒學士典故故事|斗酒學士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