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到的歷史上成才的人物,除了那些為國捐軀的少年英雄以外,都講到了他們如何勤奮讀書,但是讀書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道路。有些人沒有讀書的條件,但是能夠在生活實踐中注意學習實踐經驗,并且為社會國家民族做出貢獻,也應當算是難得的人才。歷史上有名的能工巧匠,如建造趙州橋的石匠李春,對紡織業做出過貢獻的黃道婆,誰能說他們不是做出了偉大貢獻的人才?有些人,書讀得不少,書本知識很豐富,但是實踐與知識脫節,就不能說已經成才。如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括,熟讀兵書,談起兵法來連他的父親名將趙奢都難不倒他,可是叫他帶兵去跟秦國打仗,卻一敗涂地,長平一戰,喪師40萬。誰能說像趙括這樣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已經成才? 書讀得多,得到的只是書本知識,如果不能在社會實踐中運用,那么書本知識還只能算是死知識。能把書本知識拿到社會實踐中去運用,并且進一步加以總結提高,這才成了真知識,所謂實踐出真知,就是這個意思。
這里先舉幾個由于缺少讀書的條件,書讀得不多,甚至可能沒有讀過書,卻對社會國家民族做出過貢獻的成才典型。
東漢時的蔡倫,小時候因為家里窮得沒法活了,被送進皇宮里做了太監。他原先沒有讀過書,老太監見他可憐,告訴他做太監也得有文化,才能接近皇帝,受到重用。于是他就在老太監的指導下發憤讀書。蔡倫出身于勞動人民家庭,他很重視實踐,讀書時也專挑那些講打鐵、繅絲、紡麻一類容易實踐的書來讀,并且讀了以后還要親自去實踐一下。他有時到打鐵作坊去掄幾下鐵錘;有時到紡織作坊去繅絲紡麻。蔡倫工作起來很仔細,所以樣樣事情都能學得會,做得好。皇帝看蔡倫聰明勤快,辦事可靠,就提拔他作了尚方令,專門負責制造宮廷用品。蔡倫看到當時的書都是用竹簡木牘寫成的,十分笨重,連大臣給皇帝的奏章也是一大捆竹簡或木牘,一份奏章就有好幾十斤,讀起來很費勁。當時紙雖然已經有了,但是還很粗糙,不適宜用作書寫。蔡倫想,如果把紙改進一下,把它造得又輕又薄又白,就能用來書寫了。他從紡織作坊里揀來亂絲、麻頭等廢品,再加上破布、破漁網、樹皮等做原料,進行試驗。一次試驗失敗,再做第二次。經過多次試驗,他終于獲得了成功,制造出了適用于書寫的紙。蔡倫改進造紙技術有功,皇帝封他為龍亭侯。他制造出來的紙就被稱為“蔡侯紙”。蔡倫從一個沒有讀過書的文盲,經過努力學習,既讀了書,并且通過實踐,成了一位改進造紙技術的專家,為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木匠喻皓,在年輕的時候就以技藝精巧出名。吳越王錢镠〔liu留〕叫工匠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七層木塔。剛修了幾層,塔身就不停地搖晃,像是要傾倒的樣子。工匠沒有辦法,就去請教喻皓。喻皓親自去察看了一下,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對工匠說:“修木塔要修一層,鞏固一層,先把下面這層的地板鋪得嚴嚴實實地用釘釘牢,然后再修上面這層。這樣一層一層地修。塔身就不會搖晃了。”工匠照喻皓說的話去做,果然克服了塔身搖晃的毛病。喻皓的技藝全是從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出來的。后來他被請去修建開封的開寶寺塔,這座塔的塔身呈八角形,高11級,結構十分復雜,技術難度很大。喻皓按照設計方案精心施工,根據施工中出現的實際情況,不斷與設計者商量,修改設計方案,花了八年時間,才把塔建成。建成的塔,塔身稍微向西北傾斜,人們看了覺得很奇怪,問他這是什么緣故?是不是在施工中出了毛病?喻皓回答說:“開封地勢平坦,四周沒有高山,又多西北風。稍微向西北傾斜的塔,經過風吹和濕氣浸潤,百年以后,塔身自然就會正了。”過了將近百年,事情果然不出喻皓所料,開寶寺塔真的由傾斜慢慢變正了。由此可見,喻皓在建塔的過程中,不但考慮了塔的本身,并且把塔周圍的地形地理氣候條件全都調查清楚了,因而做出了正確的決定。這種從實踐中獲得的真知識,是喻皓成才的基本因素,并不是從書本中得來的。喻皓一直活到宋朝初年,他的高明技藝,被人稱為“天下第一木工”。
北宋時的畢升出生在一個平民家庭,因為家里窮,只讀了幾年書,就被送到一家印書作坊里去當工匠了。那時候用雕版印書,即把要印的書反刻在一塊木板上,然后刷上墨,印在紙上。印一頁書,就得刻一塊板,印完以后,如果還想重印,就把書版保留起來;不再重印了,這塊書版就成了廢品,只好拿去當柴燒。畢升在印書作坊里既做刻字工,也做印刷工,又做裝訂工,對每道工序的辛苦都有深刻的體會。畢升工作很勤快,有了空閑,常常把那些印好的書拿來閱讀,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他覺得雕板印刷太浪費了,經常有大批書版被燒掉,那可是刻字工匠一刀一刀地刻出來的呀!那些留下來準備重印的書版,有時也會遭到蟲蛀鼠咬,需要重刻。沒有毀壞的書版,堆在房子里很占地方,查找起來也很費事。他想,能不能讓書版上的字變成活的,像下棋的棋子,發生各種各樣的排列變化,編排出一塊塊的新書版來。有了這樣的想法以后,畢升就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試驗。一次失敗了,再做第二次,又失敗了,再做第三次。經過反反復復的試驗,最后他終于想出了用薄薄的膠泥片刻成字,燒硬了,按書稿的需要在鐵板上排成書版使用,創造出了最初的活字版印刷術。畢升從一個只讀過幾年書的印刷工匠,最后成為發明家,這主要得力于他自己的刻苦學習,努力實踐。他發明的活字版印刷術,為世界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明朝有個蒯〔kuai〕祥,原在北京香山做木工,永樂皇帝朱棣要遷都北京,大修宮殿,聽說蒯祥的手藝很巧,就把他請來主持宮殿的修建工程,授予營繕的官職。蒯祥設計的木工活,能嚴絲合縫,毫厘不差,并且堅固耐用,美觀大方。他在建筑物上畫龍,能雙手握筆同時畫出方向相反的雙龍,合成為一幅雙龍戲珠圖,因而深得永樂皇帝的歡心,破格升任他為工部左侍郎,食一品官的俸祿。后來蒯祥又被派去修皇帝的陵寢,他也做得很出色。今天我們看到的明十三陵,有幾座陵寢就是蒯祥設計修建的。蒯祥活到明憲宗在位(公元1465—1487年)的時候,享年80多歲,永樂年間他才20來歲,可以說是少年成才。他讀書不多,在建筑方面的成就多半是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才獲得的。
清朝擅長畫設計圖和制作模型的建筑師雷發達,青年時代就參加了北京皇宮三大殿的修復工程,后來還主持過多處皇家園林的設計工作。他的成功主要是由于自己的勤奮好學。雷發達出生在江西南康一個窮木匠家里,幼年只上過幾天學,就因為在家鄉無法生活下去而跟著父親外出做工。他從小聰明勤快,開始他只能幫助父親拿拿工具,搬運搬運木頭。后來慢慢學著做鋸木頭、刨光等工序。父親做比較復雜的工作時,他站在一旁細心地觀察,并不斷地問工作要領是什么,暗暗記在心頭。由于他學習專心,終于掌握了各種技術,能夠獨立制作家具和造房子了。父親告訴他建造房屋最重要的工作是繪設計圖,父親因為文化程度低,不會繪設計圖,所以只能做個聽人指揮的工匠,他希望兒子能學會繪設計圖,做一名建筑師。雷發達聽了父親的話以后,決心一邊學技術,一邊學文化,爭取真的做個建筑師。他的勤奮,終于使他獲得了文化技術雙豐收,不但木工越做越好,并且也學會了測量、計算、繪圖等作為一名建筑師必須掌握的文化知識。當時清朝初建,正準備大規模翻修和改建明朝遺留下來殘破不堪的宮殿,大量征調工匠。雷發達因為技術好而被選中了,做了皇宮三大殿施工的負責人。開始他只是按照已經設計好了的圖紙施工,后來因為他不斷根據施工的實際情況對設計圖提出修改意見,慢慢地就讓他參加部分工程的設計工作,由工匠提升為建筑師。皇宮修成以后,雷發達又獨立設計了幾處皇家園林。他還受兒童玩具的啟發,從設計平面圖進一步制作出建筑模型,使得工匠在具體施工中有了更加直觀的參考,大大提高了施工的質量。因為雷發達善于畫建筑設計圖和制作建筑模型,后來他獲得了“樣子雷”的外號,成了清朝一位很了不起的建筑師。
但是也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有些人不好好讀書,或雖然讀了很多書,卻成為不會實踐的書呆子。例如東晉至南朝時期的一些文人,大都迂誕浮華。他們讀書不多,靠祖宗的地位取得高官厚祿或擁有大量財產,平日里光會夸夸其談,不會實踐。他們穿著寬大而華麗的衣服,系著漂亮的絲帶,頭上戴著綴有珠玉的帽子,腳上穿著高跟的靴子,出則乘車坐轎,入則有奴婢扶持,從來不會自己走遠路,也不敢騎馬馳騁,有的人甚至連馬也沒有見過。梁朝有個做了建康(今江蘇南京市)令的王復,看到一匹嘶叫著跳躍的馬,嚇得瑟瑟發抖,大叫道:“這明明是一只想要吃人的老虎,怎么說是馬呢!”有的人連耕地、耘苗、車水也都沒有見過,更不知道莊稼該幾月下種,幾月收割。他們吃飯時卻嫌這種米煮的飯不香,那種菜不好吃,真是一些光會吃不會做的寄生蟲。有一些人書雖然讀了不少,卻也只有書本知識而不會實踐,他們對社會國家民族也毫無貢獻。下面就舉幾個讀了許多書,只有書本知識而不會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書呆子的實例,從反面證明實踐在成才過程中的重要性。
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公元420—479年)有個名叫傅迪的人,喜歡讀書,并且無書不讀,不論是儒家經典或九流百家之言,全都拿來如饑似渴地閱讀。他自以為書本知識很豐富,一開口就能說出某事見于某書記載,有時甚至連見于第幾卷第幾頁也能指出來,可是書中的真實意義他并不理解,無法對書的內容做出正確解釋。他的好朋友劉柳見他這種讀書而不解其義的毛病,就戲稱他為“書簏〔lu路〕”。簏是竹子編的簍子,意思是說傅迪只不過是個書簍子而已。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公元937—954年)有個叫彭利用的人,書讀得不少,一張口就是詩曰子云。他對家里的男女老少以至奴仆們說話,也都是酸溜溜地引經據典,從來不說一句平常人都容易懂的大白話,叫他去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他卻什么也不會。于是別人就給他起個外號,稱他為“掉書袋”。
明朝有個叫程濟的人,書本知識很豐富,也做了官,但是他對書本上的知識不會應用,有些書雖然能背,卻不懂其中的意思,背起書來像小和尚念經,嘴里念念有詞,其實是有口無心,因此別人就叫他為“兩腳書櫥”。
書簏也好,掉書袋也好,兩腳書櫥也好,都是用來譏諷光會讀書不能實踐的人。有這些外號的人,他們雖然也能通過各種關系做上官,但是他們對社會國家民族沒有什么貢獻,實際上他們并沒有成才。
對人們最有教育意義的自然是那些讀了書而能實踐的人,他們在實踐中檢驗書本知識,進一步加以總結提高,創造出了新的知識。這種人對社會國家民族的貢獻最大,他們在中國的文化寶庫中留下了輝煌的業績,而尤其可貴的是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是在青少年時期成才的。
為全世界公認的偉大科學家祖沖之,南北朝時期宋范陽(今河北定興縣南)人。他自幼喜歡讀書,喜歡研究古代的東西,善于思考,尤其對天文、歷法、數學、機械更感興趣。他在20來歲時已有很大名氣,被選入當時的學術機關華林學省中去做研究工作。他讀了許多講歷法的書,又對天象做了仔細的觀察,發現已經實行了多年的歷法有了不小的誤差,就動手制訂了一部新的歷法。他跟許多主張維護舊歷法的人展開辯論,一一駁斥了他們對新歷法的攻擊,有理有據地堅持了自己的正確意見。有人從古物堆中找到了一輛指南車,可惜只剩下外殼而丟失了內部的機械。祖沖之仔細地觀察了這輛指南車,按照古書中的說法,為它配制了一套機械,使指南車重新恢復了指南的功用。祖沖之又造了一艘千里船,放到江中試航,一天能走百余里。最難得的是祖沖之推算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圓周率數值,把它定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這個圓周率數值在當時是最為精確的一個,比歐洲人求得同樣的數值早了一千多年,因而后來被人稱之為“祖率”。祖沖之晚年還著了許多書,其中有講屯田開墾的,有講《易經》和老莊哲學的,也有講天文數學的。他還注釋了《論語》、《孝經》和《九章算術》,可以說是一位青少年時期成才,既有豐富的書本知識,又能進行實際創造發明的偉大科學家。
祖沖之與人辯論新舊歷法的優劣
南北朝時期北魏(公元386—534年)的農學家賈思勰〔xie 協〕,是個從小就刻苦用功讀書的人,書本知識很豐富。后來做了官,還仍然好學不倦,一有空閑就讀書。他認為治國應當以農為本,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國家富裕,人民幸福。他在做高陽郡(治所在今河北高陽縣)太守時,大力勸課農桑,努力減輕農民負擔,使農業生產得到發展。他讀了許多講農業的書,如《呂氏春秋》、《四民月令》、《氾〔fan范〕勝之書》等幾部有名的農書,他都仔細地讀過,還做了詳細的讀書筆記。為了驗證書本知識是否正確可靠,他雖然身為太守,卻親自種地、植樹、養羊、釀酒,還時常下鄉去向有生產經驗的農民請教。有一次,他看到《氾勝之書》中說種黍子應當稀植,而老農告訴他種黍子應當密植,兩種說法截然相反。為了驗證誰對誰錯,賈思勰自己特地種了一小片地的黍子,一半稀植,一半密植,澆同樣多的水,施同樣多的肥料。到了收獲的時候,發現稀植的黍子雖然秸桿長得都很粗壯,但是穗小谷粒不飽滿,而密植的黍子雖然秸桿較細,但穗大谷粒飽滿。最后他得出結論是《氾勝之書》錯了,老農的經驗是對的,種黍子應當密植才是。后來賈思勰自己寫了一部題名為《齊民要術》的農書,書中既總結了前人行之有效的農業生產知識,而更多的則是總結了他自己經過親手試驗而證明是有效的農業生產知識。這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偉大的農學著作,可以說是實踐的結晶。
北宋時的政治家兼科學家沈括,也是個讀書很多而又勤于實踐的人。他出身于書香門第,家里藏書很多,天文、地理、農林、水利、醫藥和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的書都有。沈括從小就酷愛讀書,整天遨游在書的海洋之中而不知疲倦。到14歲那年,他已經把家里的藏書都讀遍了,積累了豐富的書本知識。后來沈括做了官,還繼續在業余時間讀書,并且在外出巡視時留心觀察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驗證書本知識的可靠性。他在宣州寧國縣(今安徽寧國)做知縣的時候,根據書本知識和當地的實際情況修復了荒廢多年的圩〔wei 圍〕田,并在周圍筑堤壩預防洪水的沖淹,使得圩田連年獲得豐收。他在司天監做官的時候,每天觀測天象,糾正了古代星圖的錯誤。他根據實地考察,發現河北一帶地底下有海貝殼,斷定這些地方原先是海,是河流入海的淤泥堆積,才成了陸地。他在西北一帶發現有些河流的表面浮有一種能燃燒的油,認為這是從地底下石頭縫里流出來的,就把它定名為石油。他根據具體實驗,認為指南針指的不是正南,而是稍微有點兒偏東。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地磁偏角的人,比西方人的發現要早400多年。正是因為沈括既用功讀書,具有豐富的書本知識,而又肯留心觀察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也就是通過實踐驗證書本知識,所以他終于成長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被人們稱為世界歷史上罕見的杰出人物。
南宋的鄭樵,既是一位歷史學家,也是一位博物學家,他在16歲那年死了父親,按照封建時代的規矩,必須守孝三年,不許參加科舉考試。于是他就約了堂兄鄭厚,兩個人隱居到家鄉的夾漈〔ji季〕山(今福建莆田西北)上,專心致志地讀書。他讀的書很廣泛,天文、地理、生物、歷史、醫藥、語言文字的書,無所不讀。他讀書不滿足于獲得一點書本知識,總是要盡一切可能去驗證書本上的知識是否正確。讀天文學的書,他就去觀察天象,一個一個地去認識天上的星座。如果發現書上的記載與實際天象不符,就在書上做記號,加以糾正。讀了生物學的書,他就去田野山林采集樹木花草,捕捉昆蟲鳥獸,拿來與書上所記載的對照。如果發現了書上缺乏記載的奇花異草和珍禽怪獸,就把它們的形象描繪下來,對其特征作詳細的記錄,作為書本的補充。對于自己不認識的動植物,他就去請教農民和獵戶,直到弄明白為止。鄭樵在讀書時發現古代的圖書目錄編排很雜亂,查找起來十分困難,就自己動手編制新的目錄。對于那些已經亡佚了的古書,他也要根據種種資料,考證它原來的內容要點和亡佚的時間。內容相同的兩本書,文字語句互有出入的,他就進行校勘,判定誰正誰誤和造成錯誤的原因。鄭樵在山中苦讀30年,同時也考察研究了30年,從中積累了大量可靠的知識。后來,他利用這些可靠的知識,撰寫了五六十種約一千卷著作。最著名的《通志》200卷,既是部歷史書,也是部博物學著作,內容十分豐富。鄭樵的成才,并不是單純依靠勤奮讀書,并且也依靠了腳踏實地的實踐。他所走過的道路,對后人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鄭樵向農民獵戶請教
明朝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出生在一個醫生的家庭。他從小體弱多病,好讀醫書,特別喜歡讀講藥物的本草書。早在兒童時代,李時珍就不滿足于從書本上認識藥物,而是喜歡跟著父親上山采藥,實際觀察草藥生長在地里的情況,對各種草藥的根、莖、葉、花、籽,他都根據實物描繪圖形,記下它們的氣味和滋味,拿來與書上記載的進行對照。對草藥的生長期、采收期,以及如何炮制,也都仔細觀察,做詳細的記錄,特別是對病人服用后的療效,記錄得更為詳細。李時珍讀書很用功,14歲就考取了秀才,可是由于科舉考試的種種弊病,以后他三次參加鄉試都沒有考中。從此他不再走參加科舉考試這條道路,決心邊讀書邊行醫,并到處采藥,為修改記載藥物的本草書搜集資料。在行醫采藥的過程中,為了求得真實可靠的藥物學知識,李時珍訪問過農夫、漁民、樵夫、獵戶、牧童、礦工、手工業工人,虛心向他們請教,同時也幫助他們治好疾病,解除他們的痛苦。由于讀書加實踐,李時珍在20多歲的時候,醫道已經相當高明,慕名來求醫的人絡繹不絕。他搜集到的資料也已十分可觀,為修改本草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34歲那年起,李時珍開始動手修改本草書,前后一共花了27年時間,終于修成了52卷、收藥1892種、附載藥方11096首、插圖1160幅的巨著《本草綱目》,成了聞名世界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走過的道路,是讀書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道路。
明朝末年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出生在大地主家庭,一生不愁吃喝,并擁有大量圖書可供閱讀。徐霞客從小就喜歡博覽群書,尤其喜歡讀地理方志一類的書。他從書中了解到中國擁有壯麗山河,下決心要親自去游歷那些名山大川,欣賞祖國大地的美妙風景。22歲那年,徐霞客游覽了家鄉附近的太湖,寫了詳細的游記。從此以后,他每年不斷遠游。他到過浙江、安徽、陜西、河南、福建、云南、貴州、廣西、江西、湖南等省,游覽了那里的名勝古跡、高山大川。那時候交通不便,道路崎嶇,除了少數交通比較便利的地方可以乘坐馬車、木船旅行以外,大多數地方只能步行。徐霞客不愿意走陽關大道,偏偏愛在崎嶇不平的小路上跋涉奔波。有時候,他還攀登懸崖峭壁,爬進野獸出沒的山洞,去體會艱苦冒險的滋味,探索大自然的種種奧秘。在沒有旅館客棧的地方,白天奔波了一天,晚上只好喝點泉水,啃點干糧,蜷縮在豬圈牛欄邊歇息。徐霞客對于旅途中的艱難困苦毫不在意,在每次旅行以后,都要寫詳細的游記,記錄沿途所看到的山川風景、地形地貌、風俗物產,以及自己冒險的經過。對于實際看到的景物與書本上的記載有不同的,尤其要加以詳細的描寫,糾正書本上的誤記。對于那些自然形成的溶洞、石筍、石鐘乳等奇妙景觀,徐霞客在經過仔細觀察以后,還做出了符合科學原理的解釋。徐霞客游歷一生,寫下了20卷《徐霞客游記》。這是一部十分寶貴的書,它不光記錄了祖國的壯麗山河,并且也記錄了徐霞客所走過的以實踐結合書本知識的一條正確的道路。
實踐與藝術創作也有極為緊密的聯系,畫家不論是畫人物、鳥獸,還是畫花卉、山水,都要求能做到既形似又神似,這就既要學習繪畫理論,也要到實際生活中去仔細觀察,觀察就屬于實踐的范疇。五代十國時期后梁(公元907—923年)畫家厲歸真,以善畫老虎著稱,他從青少年時代開始學習繪畫起,走的就是既學理論,又觀察實際生活這條正確的道路。他為了把老虎畫得既形似又神似,先不斷臨摹前人所畫的老虎,仔細體會先輩用筆著色的技巧,后來又帶上干糧和紙筆,冒著生命危險,到深山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在樹上搭個棚子,去觀察活老虎。每當老虎出現的時候,他抓緊時間,根據看到的情形,繪下許多草圖。回到家里以后,他又買來一張完整的虎皮,披在身上,蹦來跳去地仔細揣摩老虎的神態、動作和生活習性,然后再根據草圖和體會,并參考前人的作品,仔細地繪出各種各樣形態的老虎。因為厲歸真所走的是正確的藝術創作的道路,所以他畫的老虎真能做到既形似而又神似,被人們贊嘆為畫壇一絕。與厲歸真相反的例子是唐代畫家戴嵩畫牛所鬧的笑話。牛是常見的家畜,戴嵩因為常見而未作細致觀察。有一次,他畫了一幅斗牛圖,把正在狠斗的兩條牛的尾巴畫成高高豎起的樣子,遭到了牧童的譏笑,說他是個外行,因為牛在爭斗時,尾巴總是緊緊夾在兩條后腿中間的。
厲歸真在樹上的棚子里觀察老虎
以上所舉三種人:書讀得不多,卻能在實踐中做出成績,對社會國家民族有所貢獻的人;書讀得很多,卻無實踐能力,對社會國家民族無所貢獻的人;既讀了許多書,又能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有所發明創造,對社會國家民族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人。他們的成才與否,關鍵是有無實踐能力。實踐出真知,有了從實踐中獲得的真知識,才能算是個真正的人才。擁有一大堆書本知識而不會實踐的人,充其量是個書簏或兩腳書櫥。勇于實踐與立定志向、勤奮讀書一樣,都得靠自己努力,別人無法代替,也不能由誰強迫你做到,所以也是一個人成才的內因。
上一篇:書院的興起與發展
下一篇:明清的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