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一丁不識
【出典】 《新唐書》卷一二七《張嘉貞傳》附《張弘靖傳》:“其詬責(zé)士皆曰‘反虜’,嘗曰:‘天下無事,而輩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軍中以氣自任,銜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五《辨誤》:“《唐書·張宏靖傳》:‘背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舊史亦同。竇蘋《唐書音訓(xùn)》云:‘丁恐當(dāng)作個。’予嘗以竇說雖當(dāng),而無所據(jù)。偶讀孔毅父《續(xù)世說》,引宏靖曰:‘汝曹能挽兩石弓,不若識一箇字。’乃作此箇字。因知箇誤為丁,無可疑者。”
【釋義】 唐人張弘靖有“能挽兩石弓,不如識一個字”語,史書誤為“不如識一丁字。”后因以“一丁不識”表示不識字、沒文化,也借以喻指沒有文化的人。
【例句】 君休說是談非。是則是干支帶得來。也要他有個、讀書種子;一丁不識,富貴何為。(任翔龍《沁園春·贈談命許丈》3588)這里以“一丁不識”同“讀書種子”對舉,說一字不識,沒有文化,就算富貴,又有什么用。
上一篇:典故《頤指》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一串歌珠》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