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①漂蕩,任意東西②。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③,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④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⑤,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⑥,互相軒邈⑦。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⑧石,泠泠⑨作響;好鳥相鳴,嚶嚶⑩成韻。蟬則千轉(11)不窮,猿則百叫不絕。鳶飛戾天(12)者,望峰息心(13);經綸(14)世務者,窺谷忘反(15)。橫柯(16)上蔽,在晝猶昏(17);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吳朝請集》)
注釋①從流——從,沿。流,河流,此處指富春江。②東西——作動詞,往東往西。③“自富陽”句——富陽、桐廬,均在今浙江省境內。許,左右。④縹(piao)——淡青色。⑤甚箭——箭,名詞作形容詞用,意謂水流比箭還急速。⑥負勢競上——負,依。競,爭。⑦軒邈(miao)——高遠。⑧激——沖擊。⑨泠泠(ling)——象聲詞,流水發出的清越聲音。⑩嚶嚶(ying)——象聲詞,眾鳥和鳴的聲音。(11)轉——通囀,此處指蟬鳴。(12)鳶(yuan)飛戾(li)天——鳶,老鷹。戾,到達。語出《詩經·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入淵”。此處指好高騖遠。(13)息心——打消念頭。(14)經綸——本指整理過的蠶絲,此處作動詞,意謂操持、治理。(15)反——通“返”。(16)柯——樹的枝杈。(17)昏——傍晚。
賞析這是一篇以書信形式出現的山水小品,歷來被視為南北朝時期此類作品的代表作。它無頭無尾,大概只是原書信的節錄吧?
透過短短140余字,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富春江富陽至桐廬段的綺麗景色。開頭兩句是總寫,點出了“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個總的印象。然后把山和水分開來,寫水,突出其清澈和湍急,寫山,突出其蔥蘢和連綿,具體地展示了山水的奇異。接下來,由寫“所見”變為寫“所聞”,泉響,鳥鳴,蟬囀,猿叫,從另一個角度寫出了沿江大自然的無限美妙和勃勃生機。文章最后的一個偶句,還寫了置身江岸林間時的情景,給人一個林木極其繁茂的感覺。繪聲繪色,注意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描寫山水景物,可說是這篇小品的一個主要特色。
這篇小品是寫景的,作者的目的是寫出一帶奇山異水與朋友共享,而非其它。所以,文中涉及到“游覽活動”時,總采用一種幕后處理的辦法。如開頭,“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漂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實際上是寫游覽時的天氣、游覽的方式和游覽地點,這里面始終是有人在活動著的;結尾部分,寫“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其視角已由江上轉至林間,暗示著游覽的人曾經在中途或終點移步上岸。但無論是開頭還是結尾,作者都把人的活動“淡”掉了,給讀者的則是滿目景色。文中還有兩句抒情議論性的話:“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有人認為這是作品的點睛之筆,全篇的寫景都是為了此處的抒情,其實恰恰相反,這里用的是“借情襯景”法,以極端的筆墨來寫景色的絕美,是為了突出令人“流連忘返”的景,而非突出教人“厭俗出世”的情。總之,善于調動其它因素為寫景服務,是這篇小品的又一個特色。
駢文是吳均生活時代盛行的文體,它使用整齊的四六對偶句式,音節鏗鏘,詞藻華美,但發展到后來,過分注重文辭而忽視寫實,牽強附會,喪失本真。《與宋元思書》也是一篇駢文,在句式和文辭上頗為講究,但同時作者又極力寫真,正像許梿在《六朝文絜箋注》中所評論的:“掃除浮艷,淡然無塵”,這在當時文人中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上一篇:《紅燭》原文|賞析
下一篇:《賞月》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