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①項君廷謨言:昔嘗館②翰林某公家,相見輒講學③。一日,其同鄉為外吏者①有所饋贈。某公自陳⑤平生儉素,雅⑥不需此。見其崖岸⑦高峻,遂逡巡攜歸⑧。
某公送賓之后,徘徊廳事⑨前,悵悵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⑩數刻。家人請進內午餐,大遭詬誶⑾。忽聞數人吃吃竊笑。視之,無跡⑿。尋之,聲在承塵⒀上。蓋狐魅云。
(《閱微草堂筆記》)
注釋①同年——科舉制度中稱同科考中的人。②館——借住。③講學——談論學問道理。④外吏者——在外地做官的人。⑤陳——講述。⑥雅——向來。⑦崖岸——高峻的山崖、堤岸。喻人性情高傲、不隨流俗。⑧逡(qun)巡攜歸——逡巡,因有顧慮而徘徊。攜歸,帶著東西回去。⑨廳事——即“聽事”,廳堂。⑩如是者——像這個樣子。⑾詬誶(gousui)——責罵。⑿無跡——沒有痕跡。⒀承塵——頂棚,天花板。
賞析不妨把《某公表里》當作連環漫畫來看。
第一幅,翰林某公衣冠楚楚,正與人滔滔不絕地講談著圣人經典。第二幅,“同鄉為外吏者”前來送禮,某公婉言謝絕。第三幅,當人家真的把禮物帶走后,某公悶悶不樂,徘徊廳前。第四幅,家人請吃午飯,無端挨了某公一通罵。第五幅,狐魅的竊笑聲傳來,某公無地自容。
拿這些畫幅與標題一對照,恐怕不只是狐魅,讀者中任何一個有正確是非觀念的人都會竊笑的。
某公的可笑之處表現在哪里呢?一則,作為翰林,經史子集一定讀過不少,仁義道德的大道理也學過不少,且以此為榮、為夸耀的資本,“相見輒講學”,但這一切不過僅僅是個“面子”,一遇實際,他的取舍天平便歪到“利益”那一邊去了。二則,雖然潛意識中很喜歡別人的饋贈,甚至于多多益善,一旦“饋贈”來了,卻又“崖岸高峻”,說什么“雅不需此”,這做法還常常把人給唬住了,以為它有多么牢不可破。三則,“饋贈”沒有得到,就好像自己本有的東西弄丟了一樣,悵悵惘惘,一肚子別扭,這也正常,然而既要鬧情緒,又怕露真情,既要撒氣“詬誶”人,又要維護正人君子的形象,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可笑之處就在于表里不一。
果戈里曾說:“諷刺和嘲笑是偉大的事情,它既奪不了生命,也奪不了莊園,但有罪的人在它面前就像一只被縛的兔子。”讀《某公表里》,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感覺?
諷刺小品,應有諷刺的力量。在《某公表里》中,作者表現和增強諷刺力量的方法有二:一是讓所寫人物“自己打自己”,即著力表現其心愿與行為的背離,表現其內心的深刻矛盾,因為寫出不合理事物、有害事物的真實和“可笑”,本身就是一種有力的諷刺。二是在結尾處寫了“狐魅”的竊笑。在紀昀的作品中,狐魅常常是一個無所不在、無所不知、聰明狡黠的人世事物裁判者形象,也是人性中真摯、善良、美好一面的體現。狐魅只幾聲“吃吃竊笑”,就令人不寒而栗、無地自容,這常比一大篇正面解釋闡述的力量超過十倍百倍。
上一篇:《斷腸草》原文|賞析
下一篇:《無賴呂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