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千秋歲》唐宋詞匯評賞析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本事】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秦少游所作《千秋歲》詞,予嘗見諸公唱和親筆,乃知在衡陽時作也。少游云“至衡陽,呈孔毅甫使君”,其詞云云,今更不載。毅甫本云“次韻少游見贈”。其詞云:“春風湖外。紅杏花初退。孤館靜,愁腸碎。淚余痕在枕,別久銷香帶。新睡起,小園戲蝶飛成對。惆悵誰人會。隨處聊傾蓋。情暫遣,心何在。錦書消息斷,玉漏花陰改。遲日暮,仙山杳杳空云海。”其后,東坡在儋耳,侄孫蘇元老因趙秀才還自京師,以少游、毅甫所贈酬者寄之。東坡乃次韻錄示元老。且云:“便見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之意。”其詞云:“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淚濺,丹衷碎。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道遠誰云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豫章題云:“少游得謫,嘗夢中作詞云:‘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竟以元符庚辰死于藤州光華亭上。”崇寧甲申,庭堅竄宜州,道過衡陽,覽其遺墨,始追和其《千秋歲》詞。云:“苑邊花外。記得同朝退。飛騎軋,鳴珂碎。齊歌云繞扇,趙舞風回帶。嚴鼓斷,杯盤狼藉猶相對。灑淚誰能會。醉臥藤陰蓋。人已去,詞空在。兔園高宴悄,虎觀英游改。重感慨,波濤萬頃珠沉海。”晁無咎集中嘗載此詞,而非是也。少游詞云:“憶昔西池會,鴛鴦同飛蓋。”亦謂在京師與毅甫同在于朝,敘其為金明池之游耳。今越州、處州,皆指西池在彼,蓋未知其本源而云也。
范成大《石湖詩集》卷十《次韻徐子禮提舉鶯花亭并序》:秦少游“水邊沙外”之詞,蓋在括蒼監征時所作。予至郡,徐子禮提舉按部來過,勸予作小亭,記少游舊事,又取詞中語,名之曰“鶯花”,賦詩六絕而去。明年,亭成,次韻寄之。(其五):“山碧叢叢四打圍,煩將舊恨訪黃鸝。纈林霜后黃鸝少,須是愁紅萬點時。”(其六):“古藤陰下醉中休,誰與低眉唱此愁。團扇他年書好句,平生知己識儋州。”
《括蒼匯紀》卷四《次舍記》:鶯花亭,在舊治南園。陸游詩:“沙外春風柳十圍,綠陰依舊著黃鸝。故應留與行人恨,不見秦郎半醉時。”
【編年】
此詞若作于處州,是為紹圣二年(1095)。若作于衡陽,則為紹圣三年。(1096)。案,“水邊沙外”,疑指處州括蒼門外大溪,曩時范成大于此建濟川橋。《浙江通志》卷三十八李衛《重建濟川橋碑記》謂:“括蒼門外,為各屬往來通道,俯臨大溪,寬深莫測。每當雨水驟漲,奔湍沖激,勢若汪洋。舊有浮梁綿亙數十丈,以渡行者。”
【匯評】
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五:秦少游謫古藤,意忽忽不樂,過衡陽,孔毅甫為守,與之厚,延留待有加。一日飲于郡齋,少游作《千秋歲》詞。毅甫覽至“鏡里朱顏改”之句,遽驚曰:“少游盛年,何為言語悲傖如此?”遂賡其韻以解之。居數日別去。毅甫送之于郊,復相語終日,歸謂所親曰:“秦少游氣貌,大不類平時,殆不久于世矣。”未幾,果卒。
陳郁《藏一話腴》:太白云:“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誰短長。”江南李主曰:“問君還有幾多愁,卻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略加融點,已覺精彩。至寇萊公則謂“愁情不斷如春水”,少游云“落紅萬點愁如海”,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矣。
曾季貍《艇齋詩話》:少游“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詞,為張蕓叟作。有簡與蕓叟云:“古者以代勞歌,此真所謂老歌。”秦少游詞云:“春去也,落紅萬點愁如海。”今人多能歌此詞。方少游作此詞時,傳至予家丞相(曾布),丞相曰:“秦七必不久于世,豈有愁如海而可存乎?”已而少游果下世。少游第七,故云秦七。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引《冷齋夜話》;少游小詞奇絕,詠歌之,想見其神情在絳闕道山之間。
又,同卷引《后山詩話》:王平甫之子嘗云:今語例襲陳言,但能轉移耳。世稱此詞“愁如海”為新奇,不知李后主《虞美人》詞已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以“江”為“海”耳。
又,《后集》卷三十三引《復齋漫錄》:山谷守當涂日,郭功甫寓焉,日過山谷論文。一日,山谷云:“少游《千秋歲》詞,嘆其句意之善,欲和之而‘海’字難押。”功甫連舉數“海”字,若“孔北海”之類。山谷頗厭,未有以卻之。次日,功甫又過山谷間焉,山谷答曰:“昨晚偶尋得一‘海’字韻。”功甫問其所以,山谷云:“羞殺人也爺娘海。”自是功甫不論文于山谷矣。蓋山谷用俚語以卻之。
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一: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澒洞不可掇。”趙嘏云:“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后主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少游云:“落紅萬點愁似海。”是也。賀方回云:“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蓋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
王楙《野客叢書》卷二十:《后山詩話》載:王平甫子斿謂秦少游“愁如海”之句,出于江南李后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意。仆謂李后主之意又有所自。樂天詩曰:“欲識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劉禹錫詩曰:“蜀江春水拍山流,(略)水流無限似儂愁。”得非祖此乎?則知好處前人皆已道過,后人但翻而用之耳。
卓人月《古今詞統》卷十:悲歌未終,能使琴人舍徽,笛人破竹。
沈際飛《草堂詩余四集·正集》卷二:(“飄零”兩句),是漢魏人詩。(結句)直用“一江春水向東流”意,而以“海”易“江”,裁長作短,人自莫覺。王平甫之子云:“今語例襲陳言,但能轉移。”太難為作者。
先著、程洪《詞潔》卷二:“春去也”三字,要占勝。前面許多攢簇,在此收煞。“落紅萬點愁如海”,此七字銜接得力,異樣出精彩。
黃蓼《蓼園詞選》:《冷齋夜話》云:少游小詞奇絕,詠歌之,想見其神情在絳闕道山之間。按此乃少游謫虔州思京中友人而作也。起從虔州寫起,自寫情懷落寞也。“人不見”,即指京中友。故下闋直接“憶昔”四句。“日邊”,北京友也。“夢斷”、“顏改”、“愁如海”,俱自嘆也。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冷齋夜話》謂少游此詞,“想見其神情在絳闕道山之間”,乃和其韻。《后山詩話》云:“世稱秦詞‘愁如海’為新奇,不知李后主已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以江為海耳。”夏閏庵云:“此詞以‘愁如海’一語生色,全體皆振,乃所謂警句也。如玉田所舉諸句,能似此者甚罕。”少游歿于藤州,山谷過其地,追和此調以吊之。
上一篇:《黃庭堅·千秋歲》唐宋詞匯評賞析|原文
下一篇:《晁補之·千秋歲·次韻吊高郵秦少游》唐宋詞匯評賞析|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