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無轍跡,施恩莫望報
原典
善行,無轍跡。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譯釋
真正的善行,是不會留下痕跡的。
很多人都覺得善行就是你幫助我,我也得幫助你,其實這樣已經不再是善行了,而成為一種交易了。真正的善行是不求回報的。真正的善行也不會斤斤計較,付出是心甘情愿的。當別人對你的行動有感激之情的時候,你的行為才是善行。上天是公平的,有付出就會有回報,但有時候回報不會是我們預期的那么多。因此我們要學會無所求。老子也認為,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要總想著回報,想著回報就失去了行善的本義,也會讓原本高尚的行囊蒙上了勢力的灰。
解讀
付出不要總想著回報
2015年7月,紹興嵊州的袁佳在丟失了自己的錢包之后,本來對于撿回錢包已經不抱太大的希望。但她沒想到的是,自己的錢包被一個身無分文的街頭流浪漢撿到之后交給了巡警。她的錢包失而復得了。這位流浪漢自己身無分文,面對別人遺失的錢包不動心,對于這樣的人,我們除了贊美之外還能做些什么呢?這個時候就有人說:“那位被撿到錢包的人應該給予這位流浪漢幫助,至少應該拿出一點錢來作為回報,這樣就可以讓流浪漢少受一點苦。”其實這位流浪漢在把錢包交給警察的時候,他并沒有想要什么回報,如果他想要什么回報,早就把錢包據為己有了。
老子說:“善行,無轍跡。”曾經有這樣一個話題,說是付出應該要回報嗎?這個話題也得到了網友的熱議,有人覺得做了好事為什么不要回報呢?那好事不是白做了嗎?有人覺得做好事想著有回報,那就不是真正的做好事了,這就變成了交易。人在做好事的時候目的都是不一樣的,結果也就不一樣。人的善心不是用來交易的。如果一個人開始計較做好事的付出,這個人的心里就會失去安寧。
在英國有一個叫弗萊明的農民,有一天他正在干活。忽然,附近的沼澤地里傳來了呼叫的聲音,這個時候農民趕忙扔下自己手中的農具,向沼澤地跑去。到了沼澤地,他發現一個小孩正在沼澤中掙扎,淤泥已經到了他的腰部。農夫這個時候想都沒想就把小孩救出來了。
第二天一大早,一輛豪華汽車停在了這個農夫勞動的田邊,一位風度翩翩的英國貴族下車后說:“我是那個被救小孩的父親,我是來表達謝意的。”農夫說:“這件事情不足掛齒。”貴族這個時候就拿出一筆錢,說這是答謝酬金。農夫這個時候說:“我不要報答,我不能因為自己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收酬金,這是我應該做的。”
這個時候,農夫的孩子正好來田間找父親,被這個英國貴族看見了,他就問:“這是你的兒子嗎?”農夫回答說:“是啊。”貴族說:“我有一個建議,就是我把你兒子帶走,我給他提供好的教育。我保證以后他會成為令你驕傲的男子漢。”農夫想了想就同意了。
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農夫的兒子在貴族的培養之下成為了一名醫生,他享譽世界。而貴族的兒子卻病倒了,經過注射青霉素,才慢慢地好起來。
那個英國貴族的名字是倫道夫·丘吉爾。他的兒子在二戰期間擔任英國首相,領導全國人民對抗德國的溫斯頓·丘吉爾。農夫的兒子就是青霉素的發明者亞歷山大·弗朗明。
誰都不會想到,一件小小的善事竟然成就了兩個偉大的人,這兩個偉大的人一個改寫了歷史,一個獲得了諾貝爾獎。如果這位農夫做好事想著回報,那他得到的只會是一些金錢罷了,這就錯失了讓自己兒子成才的機會。因此,我們不要總想著做好事要什么回報,一個人的善心是無價的,他有可能讓你認識一些人,因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不管怎樣,我們在做好事的時候,不要想著別人會感恩或者報恩,只享受幫助人的快樂已經足夠。人類的天性容易忘記感激,所以,如果給予別人一點恩惠,就想著別人感激,那結果會讓自己大為頭疼。
古時候有一人,他每天為了這樣那樣的事情煩惱著,自己的事情還沒忙完就擔心鄰居家的事情,但他在幫助了別人之后總想著別人回報他,別人總是在剛開始的時候對他感激一番,之后就再也沒有什么表示了。他就這樣想著別人回報,于是,很快病倒了,家里人給他看過很多的醫生,吃了很多藥都不見好轉。有一天這個人很無聊,自己生病什么事也不能干,就去山上轉了一圈,剛好他看到一座寺廟,于是就走了進去。他向佛祖說明了自己的一切,然后問:“佛祖,不是總是說好人有好報嗎?為什么我總是為別人著想,別人對我沒有任何回報也就算了,我還生病了,而且怎么也看不好,這是為什么呢?”佛祖說:“其實你的病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真正的問題在你心里。”這位先生不解。于是佛祖指著山下的一條小何說:“你看這條小河是慢慢流淌著的嗎?而且都是平均緩慢的。人就像這條河流一樣,什么事情順其自然就好,做了好事不要經常想著回報,這樣會讓自己很累,想多了自己身體就會受不了。”這個人好像明白了什么,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從此以后他開始不求回報,開開心心地幫助別人,沒過多久他的病就好了。
亞里士多德說:“理想的人以施惠于人為樂,但卻會因別人施惠于他而感到羞愧。因為表現仁慈就是高人一等。”不管怎樣,如果我們想得到快樂,那就不要去想別人感恩或者報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得到真正的快樂。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一邊付出一邊索取,奇怪的是很多人都認為自己付出的多,獲得的少。這樣想的人無異于自尋煩惱。仔細想想,自己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不是已經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嘗到了給予的快樂了嗎?你已經有所收獲,那又何必再讓別人回報這些恩情呢?
道德經鑒賞哲思
中國有句古話說: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幫助人就是如此,你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已經獲得了快樂,也沒有比幫助別人更能體現出一個人寬廣的胸懷了。有恩于人,也不要有什么優越感,更不要想自己會得到什么,這樣的想法只會讓你抵消這筆人情。
上一篇:《道德經·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原文與翻譯
下一篇:《道德經·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原文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