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一·二]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一·三]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一·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一·五]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p>
[一·六]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p>
[一·七]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一·八]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一·九]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p>
[一·十]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一·十一]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一·十二]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一·十三]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p>
[一·十四]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一·十五]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一·十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
〔注釋〕 《論語》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二句的二字或三字為題?!?子: 古代男子的尊稱。《論語》“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習: 溫習、演習、實習?!?說: 通“悅”,欣喜、愉快的意思?!?朋: 同類,志同道合者。一說這里指的是弟子?!?慍(yùn): 怨恨?!?君子: 有德者。 有子: 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孝弟: 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弟,即悌,音tì。 巧言令色: 花言巧語和討人喜歡的臉色。 曾子: 孔子弟子,名參(shèn)。 省(xǐng): 反省,自我檢查。 道: 治理。乘(shèng): 兵車。千乘之國,春秋時大國。 使民以時: 使用民力,不違農時。 汎(fàn): 同“泛”,廣泛。親仁: 親近有仁德的人。 子夏: 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 賢賢: 尊重賢人。 易色: 不重容貌。 慎終: 謹慎地對待送終之禮。追遠: 追思久逝的祖先。 子禽: 陳亢,字子禽。子貢: 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求之: 主動求得的。 與之: 別人告知的。 小大: 小事大事。由之: 按照“和”的觀念去做。 復: 實踐諾言。 就有道而正焉: 按有道者的言行來匡正自己?!?無諂: 不諂媚于人。 兩句詩見《詩經·衛風·淇奧》。
〔鑒賞〕 《論語》共二十篇,每篇分列若干章。看似散珠,無所貫串,然而《論語》的“論”字,就含討論編次的意義。其編次的意圖,通過研究文本,還是可以解讀的。
以首篇為例,歷代研究者不斷尋繹篇中各章之間的關聯。南宋朱熹認為此篇“先言自修,而后親師友”(《朱子語類》卷二十)。他并且認定該篇“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論語集注》)。清代崔述也認為《論語》首篇之大義為教人“學為仁而已矣”,“故首章言學,次二三章即言仁也”(《論語余說》)。
《論語》首篇開宗明義就記孔子論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的確不是偶然的。這一方面是由于孔子一生為人,樂于學而勤于教??鬃幼苑Q“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并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他還教育弟子要“篤信好學”(《泰伯》)。他最擔心的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述而》),這也是孔子的自勉。
另一方面,強調孔子論學是達到“仁”的境界的重要條件。“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叭省钡姆懂犚彩强鬃觽惱硭枷塍w系中的最高道德原則。這不免使人有難以企及的神秘感。所以眾弟子問“仁”頗多,孔子的回答也因人因時而異。然而孔子認為仁者并非天生而就,而是要通過后天的學習,以“學”求“仁”,以“知”達“仁”的這一觀點則是始終如一。他還告誡弟子: 要想成為仁人君子而不努力學習,“其蔽也愚”(《陽貨》)。
以“學”求“仁”,有一個由淺入深、就近至遠的過程。讀者在琢磨本篇所蘊含的孔學這個觀點時,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
第一個是基礎道德和道德理想境界的關系??鬃影研┳鳛槿实幕A,敬愛父母兄長是實現仁德的第一要求。正如孔子學生有子所說,孝悌為“仁之本”。一個人如能做到“入則孝,出則弟”,那么推而廣之,進一步達到“汎愛眾”,既欲立己,又能立人,可以推斷他最終達到仁德的理想境界并非不可能。強調孝悌這一基礎道德自然是傳統社會的要求,但是只要存在家庭,敬愛父母兄長這一美德就必須大力提倡。對于孔子所說的“三年無改于父之道”,近人常有爭議。如果把它放在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背景中來思考,那么就容易理解了。在古代社會里,父輩老者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因為他們既是生產經驗的傳播者,又是道德思想的教育者,也是宗教祭祀活動的主持者。告誡子輩不要輕易地改動、乃至否定父輩長期積累的經驗,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個是“誠信”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提出。本篇有多章談論誠信問題,應予關注?!靶拧边@一倫理范疇,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貴族以此處理上下等級關系,所以常?!爸?、信”并提,要求下對上講誠信??鬃訉φ\信思想有很大的突破。他認為人與人交往必須“謹而信”(《學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這里的“信”,已拓展為人與人之間必須講的“信譽”,不只是對上而言。這在當時是一種新思想。所以弟子們感到很新鮮,紛紛闡述自己對“信”的理解。子夏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第七章)有子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第十三章)曾子更是把“信”作為每日三省的內容之一:“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第四章)可見在孔學中,“信”與“孝、悌”一樣,也是實踐“仁”最高道德原則的一個重要的基礎道德規范。
本篇的重點是論學論仁,以學求仁,而從第十二章以后,又輯入論禮的內容。論述了禮的功用問題,“禮之用,和為貴”(第十二章);強調“禮”的制度的執行,要達到在思想情感上和諧、在行動上恰到好處為最佳。本篇還討論了“恭”與“禮”的關系,“恭近于禮,遠恥辱也”(第十三章);提出了“富而好禮”的觀點,認為“富而無驕”固然不錯,但遠不如“富而好禮”層次更高(第十五章)。禮與仁的關系,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問題。本篇尾段引入這一問題,是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具體論述將在第三篇《八佾》中展開。
上一篇:《季氏·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