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等卷三《四·豪》原文|譯文|賞析
【原文】
禹承虞舜,說相殷高。
【譯文】
上古時,鯀治水不得法,被舜處死。鯀的兒子禹又治水。禹采用疏導法治水,經過十三年,水患最終被平息了。舜于是把帝位禪讓給禹。相傳說本在傅巖這個地方做工,殷高宗武丁聽說他很賢能,就提拔他做了宰相。說輔佐武丁中興了殷王室。
【原文】
韓侯敝褲,張祿綈袍。
【譯文】
戰國時韓昭侯,命手下人好好收藏一條敝褲。手下人問他:“為何不賜給臣下?”韓昭侯說:“我聽說英明的國君對自己一言一行都十分謹慎,更何況是賞賜舊褲子呢?所以我要把它賞賜給一個有功勞的人。”戰國時,范睢和須賈時受魏王之命出使齊國。須賈懷疑范睢里通齊國,回國后告知了丞相魏齊。魏齊就派人把范睢抓了起來,施以笞刑,范睢被打斷了肋骨。他假裝死了,被丟棄在廁所之中,得以逃奔秦國。到了秦國后,他改名為張祿,成了秦昭王的宰相。后來須賈出使到秦國,范睢穿著破衣服去見他。須賈一見之下大驚道:“范叔怎么還活在世上?為什么如此貧窮呢?”于是便脫下自己的綈袍送給了范睢。須賈后來得知張祿就是范睢,于是去范睢家負荊請罪。范睢看在他送綈袍的情面上,就放過了他。
【原文】
相如題柱,韓愈焚膏。
【譯文】
司馬相如,西漢成都人。他東游京師長安前,在成都城北的升仙橋的橋柱上題詞說:“不乘高車駟馬,誓不過此橋也。”后來他果然以中郎將身份衣錦榮歸。唐韓愈七歲開始讀書,十分勤奮,每晚焚膏油挑燈夜讀,后來成為一代散文大家。
【原文】
捐生紀信,爭死孔褒。
【譯文】
紀信是劉邦的部將。楚漢相爭時,劉邦被困在滎陽,紀信假扮劉邦,出城投降,劉邦乘機逃脫。項羽發覺后大怒,下令燒死了紀信。東漢孔褒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當時朝臣張儉,被誣陷逃到孔褒家,正好孔褒外出,孔褒的弟弟孔融把張儉藏在了家中。后走漏消息,張儉逃脫,官吏逮捕了孔褒兩兄弟。孔褒說:“張儉是來投奔我的,我甘愿抵罪。”兄弟爭死,后孔褒被殺。
【原文】
孔璋文伯,夢得詩豪。
【譯文】
漢末張竑,曾作《楠榴枕賦》。陳琳看到后,說:“這是我同鄉張子綱寫的。”后來張竑見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就寫信稱贊他為“文伯”。劉禹錫,字夢得,是中唐的大詩人,所做詩歌雄渾豪邁,被白居易推為“詩豪”。
【原文】
馬援矍鑠,巢父清高。
【譯文】
馬援,漢光武帝時為伏波將軍。他曾說:“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又說:“男兒應當戰死疆場,馬革裹尸而還。”他六十二歲時,仍精神矍鑠,上書請求帶兵南征。后死于軍中。巢父是堯時的隱士,年高德劭。他巢居樹上,因稱巢父。堯曾經想把帝位禪讓給他,但遭拒絕。
【原文】
伯倫雞肋,超宗鳳毛。
【譯文】
晉劉伶,字伯倫,是“竹林七賢”之一。他喜歡飲酒,性情灑脫,身材干枯瘦弱。一次和一個粗漢發生口角,粗漢想揍他一頓,他卻不慌不忙地說:“我這雞肋抵擋不住您的老拳。”粗漢于是作罷。南朝齊人謝鳳,字超宗,是謝靈運的孫子,曾作《殷淑儀誄》。齊孝武帝看后大為贊賞,嘆道:“謝超宗極有鳳毛,就像謝靈運復生一般。”
【原文】
服虔賃作,車胤重勞。
【譯文】
漢大儒服虔打算注解《春秋》,聽說崔烈正在給學生講授《春秋》,于是混入崔烈家偷聽崔烈講課,知道崔烈的學問不如自己,與崔烈的學生們議論崔烈的長短。崔烈知道他是服虔,就與他交上了朋友。晉車胤拜謝公兩兄弟為師,好學勤問。他曾對袁羊說:“如果我不提問學問將會有所缺失;如果我經常提問,就會增加謝公兩兄弟的勞累。”袁羊說:“謝公兩兄弟一定不會有這種嫌怨的。”車胤問:“你如何知道?”袁羊答道:“你可曾見到過明鏡因為經常被照而疲勞,清清的流水害怕和惠的清風嗎?”
【原文】
張儀折竹,任末燃蒿。
【譯文】
張儀曾追隨鬼谷子學習,是戰國時代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輕時,受雇為人抄書。每次看到自己沒有見過的好句子,就把它寫在手掌和大腿上,回家后再折竹抄寫,時間久了就集成了一部書。宋任末勤奮好學。他在竹木間蓋起草屋,用木柴作筆,晚上就用蒿草燒火,借著火光讀書。
【原文】
賀循冰玉,公瑾醇醪。
【譯文】
晉賀循是當世儒學宗師,曾制定宗廟制度。晉元帝曾經說:“賀循此人真是冰清玉潔,位居上卿但他的居室卻只能遮蔽風雨而已。”漢末周瑜,字公瑾,他任孫吳都督時從不計較副都督程普的侮辱。后來程普感嘆道:“與公瑾交往,就如同飲醇醪(美酒)一樣,不知不覺中就醉倒了。”
【原文】
龐公休暢,劉子高操。
【譯文】
漢末龐德公與司馬德操志趣相投,常互相往來。一天,司馬德操去拜訪龐德公,龐德公外出,司馬德操就叫龐德公的妻子準備飯菜。不久龐德公回來,直接進屋就坐,也不知誰是客人。南朝劉訏和堂兄劉訏及阮孝緒三人,因操守清高,號稱“三隱”。劉孝標曾稱贊劉鬞和劉訏道:“劉訏超凡絕俗,就像半空中的紅霞;劉鬞瀟灑出塵,就像云中白鶴。兩者都是荒年里的好糧食,天寒之年里的細絲棉。”
【原文】
季札掛劍,呂虔贈刀。
【譯文】
春秋時吳國人季札出使魯國,路過徐地,知道徐君很喜歡自己的寶劍,但因為要出使上國,不便贈送。后來出使歸來,到達徐地時,徐君已經去世,季札就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地的樹上。隨從問他:“現在還送給誰呢?”他說:“開始我心里就答應把這把劍送給他,怎么能因為他的死而違背我的心愿呢?”當時人編歌謠唱道:“延陵(季札的封地)季子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掛丘墓!”晉呂虔有柄佩刀,相士認為位登三公者才可佩帶此刀。呂虔就將刀贈送給了王祥。后來王祥臨死前,又把這柄佩刀傳給他的弟弟王覽。王覽的后代出了很多賢才。
【原文】
來護卓犖,梁竦矜高。
【譯文】
隋來護兒年輕時卓犖脫俗。有一次讀《詩經》到“擊鼓其鏜,踴躍用兵”、“羔裘豹飾,孔武有力”時,拍案嘆道:“大丈夫應當為國滅賊,求取功名,怎能和筆墨打一輩子交道呢!”后官至大都督,因功封名榮國公。漢梁竦登高望遠,感嘆說:“大丈夫活在世上,生當封侯,死當享受廟祭。如果做不到,那么閑居可以養志,讀書足以自娛。而州郡太守的職務,只不過是勞累人罷了。”多次拒絕朝廷的征召,著有《七序》。
【原文】
壯心處仲,操行陳陶。
【譯文】
晉王敦,字處仲,為荊州刺史時,常酒醉后用鐵如意擊壺,唱曹操《龜雖壽》的歌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唐陳陶操行高潔。郡守嚴撰曾派一名小妾去試他,陳陶嚴守男女之禮,整個晚上都沒有碰她,嚴撰因此更加看重他。
【原文】
子荊爽邁,孝伯清操。
【譯文】
晉孫楚,字子荊,文辭卓絕,才華出眾,性情豪爽,年輕時曾想隱居,對王濟說自己想枕石漱流,卻誤說“我欲漱石枕流”。王濟問他:“流水可以作枕,石頭可以漱口嗎?”孫楚回答說:“之所以枕流,是想洗洗耳朵;之所以漱石,是想磨礪磨礪牙齒。”孫楚后來任石苞參軍,自負才氣,對石苞長揖不拜,說:“天子命我參卿軍事。”晉王恭,字孝伯,操守清潔,頗有才華。他常說:“名士不一定要有奇才,只要平時沒事,能痛痛快快地喝酒,熟讀屈原的《離騷》,就可稱為名士了。”
【原文】
李訂六逸,石與三豪。
【譯文】
唐李白曾客居任城,與孔巢父、陶沔、韓準、裴政、張叔明一起隱居于徂徠山,縱酒作詩,號稱“竹溪六逸”。宋石延年以氣節自負,長于做詩。石介曾作《三豪》詩,說歐陽修豪于文,石延年豪于詩,杜牧豪于歌。
【原文】
鄭弘還箭,元性成刀。
【譯文】
漢鄭弘一次在白鶴山拾到一支箭并不歸還于人。那人問鄭弘有何心愿,鄭弘說:“希望白天能夠刮南風,夜間刮北風。”后來果然如愿。三國時,蒲元性在斜谷口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他說漢江之水鈍弱不能淬火,蜀江之水則爽烈可用,使用純凈的蜀江水淬刀,鑄成的刀鋒利無比。
【原文】
劉殷七業,何點三高。
【譯文】
晉劉殷共有七子。他向五個兒子各傳授了“五經”中的一種,剩下的兩個兒子,一個傳授了《史記》,一個傳授了《漢書》。一門之內,七門學問并興。南朝何點,號游俠處士,多次拒受朝廷征召,和他的兄長何求、弟弟何胤都隱居不仕,世稱“何氏三高”。
上一篇: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三·肴》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五·歌》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