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語《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歇后語: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拼音:ròu bāo zi dǎ gǒu , yī qù bù huí
肉包子打狗,狗吃了,見不著包子蹤影。1.指人走了不回來或者不能回來。2.指財(cái)物支出后收不回來。例如
白志剛對混丟的失蹤很是納悶,他不知道混丟出了什么事。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他估計(jì)混丟是兇多吉少。 (《庚子風(fēng)云》2部7章)
或作[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例如
半惱半笑,假裝不甚在乎的樣子打了句哈哈:“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啊!”她的嗓門很高,和平日在車廠與車夫們吵嘴時一樣。(《駱駝樣子》77)
或作[肉包子打狗不回頭]。例如
風(fēng)聲過去了,小頭子大搖大擺返回北京;臨行前,甜言蜜語,滔滔不絕,給唐三彩大灌迷魂湯。但是,一去便肉包子打狗不回頭,唐三彩連寫了十二封信,都被原封退回。(劉紹棠《鷓鴣天》4)
或作[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例如
再說,正象人們常說的:白吃白拿比偷還壞!你這許多錢,要不是調(diào)查組一家一家地登門去要,那可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噢! (方義華《月亮灣的風(fēng)波》63)
豈士奎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跟著小太監(jiān)走進(jìn)了紫禁城。他心里琢磨著:“這一下肯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可作夢也沒想到,道光皇帝不但沒殺他,反而要他做皇帝的“蛐蛐把式”。(《劍女三俠》5回)
或作[肉包子打狗,有來無去]。例如
沒眉毛聽著,忽然動了心思:往日“沒收”來的東西,一進(jìn)老樓院就成了肉包子打狗,有來無去。今天這紅薯干雖不是什么值錢貨,不是也可以喂豬嗎? (《愛與恨》4章)
或作[肉包子打狗,無影無蹤]。例如
想當(dāng)初,日本人和國民黨,屢屢抓伕去做工,抓走三年并二載,肉包子打狗無影無蹤。 (老舍《生產(chǎn)就業(yè)》)
或作[肉包子打狗]。例如
馬太太突然站起身來,惡狠狠地說:“這個一團(tuán)是肉包子打狗了!鐵北,備馬。太陽出來,我要從‘天下第一關(guān)’的城樓底下過。”(《關(guān)東傳奇》33章)
或作[肉骨頭打狗]。例如
“還有一宗,錢米落不得他手。一到他手,就是么子人所言:肉骨頭打狗。”陳孟春說。(《山鄉(xiāng)巨變》下3)
上一篇:歇后語《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面》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下一篇:歇后語《胳膊折了袖子里吞》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