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江楓
【原文】: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原文作者】:李白
【鑒賞】:
金陵,即今天的南京市。“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六朝宋武帝建國時,有鳳凰棲息在鳳凰山上,于是筑了這座臺。有一天,李白游玩到此,便寫下這首著名的詩。
詩的第一、二兩句說:聽說當年這座鳳凰臺上曾經有過鳳凰飛來,如今鳳凰飛去了,臺也空蕩蕩的,只有一江春水依舊滔滔東流。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物,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
詩的第三、四兩句說:昔日繁華的吳國宮廷已經荒蕪,東晉衣冠楚楚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了。
詩的第五六、兩句,寫詩人極目遠望:青天外三峰隱約,白鷺洲一水分流。多少年來,只有山川勝景和過去仍然沒有多少差別啊!
金陵,是六朝皇帝的京城,李白從他的盛衰,想到當時唐朝的政治現狀,很有感慨,于是詩的最后兩句寫道:我想看得更遠些啊,如果能從六朝故都金陵,看到大唐京城長安多好啊,可是,浮云遮斷了我的眼睛,再也看不到長安了!“浮云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圍,自己報國無門,含有無限悲慨。
這首詩寫得很有氣勢,音韻流轉自然,后代人都認為它可與崔顥黃鶴樓比美。
相傳一天,李白登武昌黃鶴樓,感到風景很美,正要賦詩,卻見壁上已有崔顥題寫的《黃鶴樓》詩,贊嘆不己,感到自己寫不出這樣的好詩,決定收筆不寫了。便在崔詩下寫了這樣兩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可是,這件事并沒有就此過去。李白總是不甘心,他也要寫出象崔顥這樣的好詩來。過了幾天,李白到漢陽城西南大江中的鸚鵡洲游覽,便有意仿效崔顥詩體,寫了一首《鸚鵡洲》詩。寫好后連自己也不滿意。后來,他到了金陵,登鳳凰臺,便又寫下上面這首《登金陵鳳凰臺》。
很明顯,這首詩是有意與崔顥比美的。如詩的開頭寫鳳凰的神話故事,與崔詩一開頭寫“黃鶴”的神話傳說很相似。李白詩頭兩句連用三個鳳字,音調流轉明快,也與崔顥《黃鶴樓》接連用三個“黃鶴”相同。這件事說明李白雖然天才橫溢,他仍能虛心向才氣、名氣遠不如自己的人學習,他一而再地效崔顥詩體做詩,可以看到他苦心鉆研的精神。
上一篇:《登科后》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登高》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