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
作者: 張鐵明
【原文】:
戎昱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原文作者】:戎昱
【鑒賞】:
安史叛亂把一個好端端的大唐帝國攪得昏天黑地,戰亂不已;邊界上又不時峰火四起,外族統治者乘虛連連侵犯,騷擾不息。為求安寧,唐代三朝皇帝數十年來一味向外求和,把皇族中的女子遠嫁到外族王宮。這種“和親”只是圖得一時清靜罷了!朝廷的屈辱妥協招來的是敵人無休止的侵擾,害得百姓備罹禍害,苦不堪言。唐王朝前程岌岌可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詩人戎昱抑止不住心頭的焦慮激憤,寫下了上面這首詩,痛斥可恥的和親政策,抨擊執政者的昏庸無能。
第一、二句開門見山地斥責委屈和親是最為拙劣的政策;翻開漢朝(漢家:漢朝)的史冊(青史:古時在青竹簡上紀事,后來就稱史冊為青史),和親的政策可是最糟糕的(拙:愚笨)。
第三、四句尖銳地指出:國家(社稷:國家政權)的命運應該依靠英明的君主,怎么可以把一國的安危寄托在婦人身上呢?
第五、六句無情地揭露了和親政策的實質:怎么能犧牲美麗女子的姣好容貌,作為驅逐(靜:制止)胡兵胡馬、平息戰爭(塵:煙塵指戰爭)的良策呢?將女子的姿色來乞取國家的安全,這該是何等的荒謬!何等的無恥啊!
詩人在最后兩句中厲聲詰問:贊頌、推行和親政策的人們啊!你們早已是埋葬在地下的千年白骨了;撫心自問,你們中又有誰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輔佐朝廷的大臣啊!責問中帶譏刺。
詩中點明的是漢家,其實是以漢喻唐,直斥唐朝。漢朝的教訓,對于當時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不就是一面明亮的鏡子嗎?詩人慷慨激昂又痛心疾首,激發人們對現實的關注。這種從現實看歷史,又以歷史照現實,再夾以尖銳的議論,辛辣的諷刺,就是詩人運用的借古諷今的手法。尤其“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兩句更是快人快語,一針見血擊中時政要害,成為人們平時喜愛傳誦的名句。
上一篇:《和襲美春夕酒醒》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詠史(尚有綈袍贈)》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