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形之而知死生之地》鑒賞
〔虛實〕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鑒賞】這是孫子指出只有實踐才能獲取真知的四句名言中的第三句。所謂“形之”,各家舊注都未能了解其原意。張預注:“形之以弱,則彼必進;形之以強,則彼必退。”趙本學注:“形者,以我之形示之,所以形彼之形也。”各家舊注都把“形之”解釋為對敵人“示形”,這是不對的。實際上“形之”就是對各種地形進行實地觀察、探測,摸清情況。孫子曾經不止一次地教導人們,要仔細觀察、認真摸清各種地形。《軍爭》篇說:“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地形》篇把地形歸納為六種,指出:“凡此六者,地之道(知識、規律)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接著又說:“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易、遠近,上將之道也。”可見孫子一再要求軍隊的指揮者、“將”軍、“上將”(主將),都要“知”曉、明“察”、“計”算各種地形以及地理的知識和規律等。
所謂“死生之地”,就是判斷該地形是“死地”還是“生地”,對作戰有利還是不利。孫子對“死地”有特定的含義和戰法。《九地》篇說:“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無所往者,死地也。”可知“死地”是一個沒有出口、沒有退路、拼死戰斗就能生存、不然就要死亡的極其險惡的死胡同。孫子指出:“死地則戰”;“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又說:“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按照孫子的看法,陷入“死地”雖然對作戰不利,但它可以激發士兵浴血奮戰的決心,或許可以殺開一條生路,取得勝利。由上可見,在戰爭中了解地形即“死生之地”是非常重要的。孫子這句名言強調:只有實地觀察、認真探測各種地形,才能知道戰場是死地還是生地,從而作出正確的方針和計劃,奪取戰爭的全面勝利。
戰國中期,齊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伐魏救韓。孫臏以減灶之計,造成齊軍怯弱、士卒逃亡過半的假象。魏將龐涓遂率輕騎銳卒,兼程倍進,追逐齊軍。孫臏計算龐涓的行程,將在傍晚到達馬陵(今山東郯城縣馬陵道),便在那里設置埋伏。馬陵兩邊都是山地,中間通道狹隘。待魏軍一到,埋伏在兩邊山地的齊軍萬弩俱發,魏軍頓時大亂。龐涓自知智窮被騙,乃自殺身亡。齊軍乘勝追擊,盡破魏十萬大軍。事后,孫臏對其將田忌說:“用此者,所以應猝窘,處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龐涓而擒太子申也。”(《孫臏兵法·陳忌問壘》)孫臏由于經常觀察和探測各種地形,知道馬陵有可制勝敵人的“死地”。他引誘龐涓前來,使其“處隘塞死地之中”,因而取得大勝。孫臏“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并利用“死地”而大敗魏軍,成為戰國時期出色的軍事家,通曉各種軍事知識的常勝將軍。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