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鑒賞
〔虛實〕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鑒賞】這是孫子講述在戰爭中如何擺脫困境、爭取主動的名言。孫子認為,首先要使敵方“不可知”我方的行軍路線、作戰計劃等等。他說:“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曹操注:“形藏敵疑,則分離其眾備我也,言少而易擊也?!睌撤讲恢曳胶螘r來攻、攻于何地,只能分兵處處防備。其防備的地方愈多,則兵力愈分散。待我方進攻時,與我方戰斗的人就相當寡少,則我方就很容易將其擊垮而取勝。
接著,孫子闡述防備別人總是會使兵力寡少這樣的道理。他指出:“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劉寅注:“防備其前則在后之兵必少,防備其后則在前之兵必少;防備其左則右之兵必少,防備其右則左之兵必少。左右前后無處不備,則無處不兵少也?!笨芍幪幵O防必然導致兵力分散不足。
孫子在總結如何才能變兵力寡少為兵力眾多的辦法時強調:“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張預注:“所以寡者,為兵分而廣備于人也;所以眾者,為勢專而使人備己也?!睂O子認為,把“備人”改為“使人備己”,就能變兵“寡”為兵“眾”,實際上也就是把戰略防御改為戰略進攻,也就是孫子說的“致人而不致于人”。
孫子在《形》篇中說:“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可以與《虛實》篇中的兩句名言互相補充。杜牧注:“言未見敵人有可勝之形,己則藏形,為不可勝之備,以自守也;敵人有可勝之形,則當出而攻之?!逼湎隆笆貏t不足,攻則有余”兩句,各家注釋都未能了解孫子原意。實際上,“守則不足”與“寡者,備人者也”其意相仿?!皞淙恕本褪恰笆亍?,由于“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因而形成兵力“不足”?!肮t有余”與“眾者,使人備己者也”其意相仿?!笆谷藗浼骸本褪恰肮ァ?,由于在進攻的時候不用處處“備人”而分散兵力,又可以集中兵力而自由調度,因此會感到兵“眾”而“有余”。從以上孫子的這些名言可知,孫子認為“守”(“備人”)會陷入困境,而“攻”(“使人備己”)則會使形勢大為改觀。
西漢初年,項羽與劉邦楚漢相爭。當劉邦被封為漢王后,他就積極展開對項羽的攻勢。劉邦先出兵宛(今河南南陽市)、葉(今河南葉縣)之間,與黥布一道聚集兵馬。項羽聞訊,即引兵南下,迎擊漢軍。不久,項羽又東進攻打歸附劉邦的彭越。劉邦乘機移師成皋(今河南滎陽市),深溝高壘,堅守不戰。同時,劉邦派韓信、張耳等北上收復趙地,向東攻取齊地;派盧綰、劉賈領兵進入楚地,聯合彭越部,斷絕楚軍糧道,攻取梁地(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十余座城市。在楚漢戰爭中,項羽因為“備人”,兵力分散,四面受敵,疲于奔命;而劉邦則“使人備己”,派人四面出擊,愈戰愈強,終于攻滅項羽,統一天下。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我專而敵分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