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鑒賞
〔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鑒賞】這句名言,是孫子講述善守者和善攻者如何動作,就能達到既保全自己又大獲全勝的目的。劉寅注:“善能守者,韜形晦跡,如藏匿于九地之下,言隱之深而不可知也。善能攻者,勢迅聲烈,如動作于九天之上,言來之速而不可備也。九地喻其深,九天喻其高。守則固,故能自保;攻則取,故能全勝。”陳啟天注:“九地,謂地之極深處;九天,謂天之極高處。善于防守者,其防守之形,如密藏于地之極深處,使敵不知所攻也。善于攻擊者,其攻擊之形,如運動于天之極高處,使敵不知所守也。此以九地喻守形宜秘密,以九天喻攻形宜迅速。既善于守,故能自保;又善于攻,故能全勝。只知守不知攻者,無由取勝;只知攻不知守者,又或不能自保。能自保而全勝,戰爭之能事矣。”上述注釋,對我們理解孫子這句名言,一定會大有助益。所謂“九地之下”和“九天之上”都是比喻,非實有其處。“九”是數之極:“九地”喻其藏匿之深,使敵無法攻入;“九天”喻其發動之高,有一股強大的沖擊之勢,使敵無法阻擋。“善守”和“善攻”應該結合起來,一支軍隊既善守又善攻,就“能自保而全勝”,取得極好的效果。
善守者和善攻者的例子,在歷史上可以舉出很多,但是真正如孫子所說,“藏于九地之下”和“動于九天之上”的,確實難于尋找。這里講述現代的兩個戰例,以加深對孫子名言的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不甘心其在蘇聯莫斯科城下的慘敗,于1942年又糾集重兵發動夏季攻勢,7月17日開始猛攻斯大林格勒。為了抵御德軍的進攻,斯大林格勒軍民早在1942年初就開始了緊張的備戰工作,平均每天出動15萬人修筑工事,在很短的時間里修成了一條長2800公里的防線。蘇軍依靠這些堅固的防御工事,同德軍進行頑強的交戰,使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寸步難行,阻滯了德軍的進攻,大量殺傷德軍的有生力量。蘇軍守在堅固的防御工事中,宛如“藏于九地之下”,不但善守,而且能攻,給德軍以巨大殺傷,取得“自保而全勝”的戰果。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及其盟友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海灣戰爭。戰前,美國不斷向海灣地區增兵,三天內調集了600多架作戰飛機,一周內三艘航母開赴海灣。美國海軍半數以上的作戰艦艇、70%的海軍陸戰隊和2/3的陸軍重裝備部隊都集結在海灣地區。這支號稱由28國軍隊組成的多國部隊,其總兵力達53萬。真是大軍壓境,劍拔弩張。戰爭一開始,多國部隊就發起“沙漠風暴”行動,發揮其高科技和火力充足的絕對優勢,出動11萬多架次的飛機,對伊拉克戰略目標進行38天的密集轟炸。此舉不僅摧毀了伊拉克的抵抗能力,也為多國部隊的地面進攻掃除了障礙。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正如孫子所描繪的,“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其氣勢銳不可當,很快就迫使伊拉克就范。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