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主題篇·掌握主動》鑒賞
〔虛實〕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虛實〕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鑒賞】在作戰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應掌握主動權,這是孫子又一個重要的戰略思想。《虛實》篇指出:“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即要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孫子認為,首先要先占據有利地形,特別是要先奪取雙方要爭奪的戰略要地。他說:“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先處戰地而佚,以佚待勞,就獲得了作戰的主動權,對奪取勝利十分有利。
其次,要用“利之”、“害之”等各種辦法調動敵人。孫子闡述道:“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庇美T或脅迫的手段調動敵人,使其疲于奔命,從而陷于不利的境地。
再次,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必須處于進攻的態勢。孫子說:“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蔽曳綔蕚溥M攻,進攻何地敵方不知,敵方要在多處地方作防備,兵力必然分散。我方就可以眾擊寡,取得勝利。孫子總結說:“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在孫子看來,防備敵人是防不勝防的,防前則失后,防左則失右,到處設防則兵力分散,到處都是薄弱環節。只有進攻,“使人備己”,才能掌握主動權,擺脫被動的困境。
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致人而不致于人”,即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就易于在戰爭中獲勝。這一戰略思想,是孫子對軍事學的一大貢獻。歷來明智的軍事家在這一軍事原則的指導下,打出許多漂亮的勝仗,在戰爭史上熠熠生輝。
在春秋時代就有這一方面的成功戰例。公元前478年,越國攻吳,兩軍相遇于笠澤,夾水對峙。趙國把自己的軍隊分為三部分: 左右兩軍稱為“勾卒”,是發動佯攻以調動敵人的;中軍由越王所親近的“君子”組成,是越軍的主力。黃昏時,越王令左軍溯江五里而上,又令右軍沿江五里而下。半夜時,越王命左軍、右軍涉至江中擂鼓吶喊。吳師聞聲大為驚駭,說:“越人分為二師,將以夾攻我師?!庇谑?,吳師亦分為二部,將以御越。吳師被越軍的左右“勾卒”調動,向左右兩邊分散,中間就變得空虛。這時,越王乃令其中軍悄悄潛涉,不鼓不噪而發動突然襲擊。吳師沒有防備越軍從中間襲來,大敗而逃。越國的左軍、右軍于是亦涉過江進行追擊,把吳師打得慘敗(見《左傳·哀公十七年》)。這一仗,越軍主動進攻,在調動敵人后形成出擊的有利形勢,因而獲得大勝,充分顯示了孫子掌握戰爭主動權、“致人而不致于人”這一戰略思想的巨大威力。
上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出奇制勝
下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神出鬼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