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主題篇·將帥重任》鑒賞
〔作戰〕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謀攻〕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地形〕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地形〕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地形〕料敵制勝,計險易、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地形〕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
〔九地〕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九地〕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鑒賞】將帥掌握著國家的軍隊,肩負著保衛國家的重任?!秾O子兵法》對將帥的作用、任務、應具備的知識、處事的態度,給予特別的關注,作了詳細的闡述?,F分為四個要點,作簡明的詮解和賞析。
(一) 將帥是人民和國家安危的主宰。《作戰》篇說:“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彼^“司命”,就是生命的掌握者。將帥率領和指揮數萬乃至數十萬軍隊與別國交戰: 如果勝利,則國家安定,人民安康;倘若失敗,則國家危殆,人民遭殃。將帥的作用和責任實在是太大了。在《地形》篇中,孫子屢次提到“將之至任”,說明將帥肩負著至高無上的重任。
(二) 將帥是國家和國君的輔佐者?!吨\攻》篇說:“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彼^“國之輔”,主要是國君的輔佐。孫子指出: 將帥輔佐周密則國必強,輔佐疏忽有缺陷則國必弱。《火攻》篇中,孫子總是把“明主”、“明君”和“良將”聯系在一起:“明主慮之,良將修之”;“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明君慎之,良將警之。”《用間》篇中又多次把“明君賢將”作為一個整體來敘述??芍獙浀妮o佐作用有多么重要了。
(三) 對于君主指揮上的失誤,將帥必須予以糾正。《地形》篇說:“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本鞯拿钊绻环蠎饒銮闆r,就可以不執行。如果戰場情況顯示我軍“必勝”,而君主說“無戰”,將帥可以“必戰”;倘若戰場情況顯示我軍“不勝”,而君主說“必戰”,將帥可以“無戰”。這樣,必然會得罪君主而闖大禍。然而孫子認為,將帥應該把個人的名利置之度外:“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這是將帥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將帥以國家的利益為重,進退根據戰場形勢,糾正君主失誤,只想著保護人民“而利合于主”,這是“國之寶也”!應該看到,在封建專制社會中,君主可以獨裁一切,孫子寫了上面這樣一段話,是難能可貴的。
(四) 為了在戰爭中指揮正確、得當,將帥必須具備有關軍事的各方面知識?!兜匦巍菲f:“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所謂“地之道”,即地形的種類和作戰規律;所謂“敗之道”,即用兵失敗的類別和原因: 這些知識,將帥都必須知曉和熟悉。孫子又說:“料敵制勝,計險易、遠近,上將之道也?!边@里指出,“上將”即賢明的將帥在作戰時應該做到: 正確判明敵情,制定取勝計劃,研究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樣才能胸有成竹,了如指掌,旗開得勝?!毒诺亍菲撌觯骸熬廴娭?,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痹O法把軍隊“投之于險”,就能發揮其最大的戰斗力,達到勝利的目的,這是將軍應該考慮和計劃的。此外,關于“九地”即九種地形的變化和作戰規律,“屈伸”即伸縮進退何者更有利,“人情”即下屬軍官和士卒的情緒及其導致的原因等,將軍都應該觀察研究,爛熟于心。
對于將帥的工作,孫子用靜、幽、正、治四個字來進行概括。他說:“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币饧唇y帥軍隊的事情,應當沉著冷靜而幽深莫測,公平正直而治理嚴明。孫子在兵法中,對將帥的重任寄予厚望,對將帥的要求作了詳細闡述。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他個人的主張和見解。
由于春秋戰國時期戰事頻繁,斗爭激烈,產生了一大批著名的將帥,他們擔負著保衛國家的重任,善于帶兵作戰,有智謀,有膽略,在歷次戰爭中屢建奇功。如戰國中期,燕王噲因傳君位于相國子之,造成燕國內亂,齊國乘機入侵,使燕國遭受重創。燕昭王即位,任用樂毅為上將軍。樂毅乃與趙、楚、魏、韓組成聯軍伐齊,大敗齊軍。此后,樂毅獨率燕軍追擊,攻破齊都臨淄,并連下齊國七十余城。樂毅在燕國危難之際,為燕國的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戰國后期,趙將廉頗守衛邊防,屢敗齊、魏之軍,以勇氣聞于諸侯。其后,廉頗率趙軍與秦對峙于長平達三年之久。廉頗建筑防御工事,堅壁不戰,秦兵無可奈何。后趙王派趙括代廉頗為將,結果趙兵被圍困,四十萬大軍降秦后全被坑殺。由此更顯出廉頗為趙主將的價值。趙國還有一位良將李牧,守衛北部邊疆,抵御匈奴。他謹慎守衛,數年而匈奴無所得。其后,李牧用“利而誘之”的策略,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使匈奴十余年不敢近趙邊城。李牧后又調往西邊御秦,屢破秦軍,為趙國最后的支撐,立功盡職。
上述樂毅、廉頗、李牧等良將,正如孫子所說: 是“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又是“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他們的帶兵作戰,“靜以幽,正以治”,因而所向披靡,成為軍事史上良將的典范。孫子關于將帥重任的論述,寓意深遠,極其珍貴。
上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不戰而勝
下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排兵布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