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法律名言大全·法律是自由和民主的衛士》的名人名言
法律永遠是由強者的權力來制定的。
〔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
良好的法制必然要化小和分散因貪婪和虛榮而積累起來的財產。
〔法〕馬布利《馬布利選集》
各國的法律秩序;是該體系的地方規范。
〔美〕凱爾森《法律與國家》
曰刑法; 曰議制; 曰行政; 三者國家之所以為國家;而經綸社會之大柄也。
〔英〕 甄克思《社會通俗》
自由是人民至高無上的權力。
〔古羅馬〕塔西佗《編年史》
自由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英〕狄更斯《雙城記》
沒有一個詞比自由有更多的涵義,并在人們意識中留下更多不同的印象了。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最能堅持靈魂自由的人就是那掙斷磨胸的鎖鏈,一舉而永免受罪的人。
〔英〕弗·培根《論人底天性》
一個人要什么自由就有什么自由,但沒絕對自由——沒干涉人家和使人痛苦的絕對自由。
〔美〕馬克·吐溫《傻子出國記》
因為單獨欲望的沖動乃是奴役,服從自己制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法〕 盧梭《社會契約論》
無視法律,產生專制。
〔英〕 皮特《大眾》
天賦的權利只有一個,即生來就有的自由權。
〔德〕康德《法律哲學》
獨立自主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榮譽。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好法律會使人制定出更好的法律; 壞法律則會導致更壞的法律。
〔法〕 盧梭《社會契約論》
自由乃是按照人心底指導來發生動作或停止動作的一種能力。
〔英〕 洛克《人類理解論》
若是一個國家的所有分子忽視法律,就足以使國家解體與毀滅。
〔荷〕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
當公民的無辜得不到保證,自由也就沒有保證。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
唯有服從人們自己為自己所規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法〕 盧梭 《社會契約論》
自由從未被武力征服過。
〔英〕 詹·湯姆遜《自由》
在智慧和道德方面人發展得越高,他就越自由,生活給予他的歡樂也越大。
〔俄〕 契訶夫《黑衣修士》
真理的精神和自由的精神是社會的兩根支柱。
〔挪威〕易卜生《一仆二主》
不要過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點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處與危險實在不少。
〔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集》
民主是在靜脈和動脈中循環的健康血液,肌體的正常功能靠它維持,但它決不應出軌,就像血不能流出脈管一樣。
〔英〕柯爾律治《席間閑談》
一切文明始于神權政治而終于民主。
〔法〕 雨果 《巴黎圣母院》
主張法治的人并不想抹殺人們的智慮,他們就認為這種審議與其寄托一人,毋寧交給眾人。
〔古希臘〕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民主政治的要求是:立法機構應當行使對于行政機構與司法機構的控制。
〔美〕凱爾森《法律與國家》
只有在國家真正是它的一切國民的祖國,并且所有公民都是關心它的事業和保衛者的地方,才會有民主。
〔法〕羅伯斯庇爾《革命法制和審判》
沒有人享有高于別人的地位或對于別人享有管轄權,所以任何人在執行自然法的時候所能做的事情,人人都必須有權去做。
〔英〕洛克《政府論》下篇
有權衡者; 不可欺以輕重; 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偽詐。
(戰國)慎到《慎子·君人》
令者,言最貴者也; 法者,事最適者也。言無二貴,法不兩適;故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
(戰國)韓非《韓非子·問辯》
法制明則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 不可得也。
(戰國)商鞅《商君書·君臣》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詐偽;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尋丈之數者,不可差以長短。
(春秋)管仲《管子·明法》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
(戰國)墨翟《墨子·法儀》
家有常業,雖饑不餓; 國有常法,雖危不亡。
(戰國)韓非《韓非子·飾邪》
治強生于法,弱亂生于阿。
(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明法制,去私恩。令必行,禁必止。
(戰國)韓非《韓非子·飾邪》
法制設而私善行,則民不畏刑。
(戰國)商鞅《商君書·君臣》
私道行則法度侵。
(春秋)管仲《管子·七臣七主》
君好法,則臣以法事君; 君好言,則臣以言事君。君好法,則端直之士在前; 君好言,則毀譽之臣在側。
(戰國)商鞅《商君書·修權》
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
不刑,則罪無所禁; 不制,則群惡橫肆。為法若此,近不盡善也。
(唐)房玄齡《晉書·刑法志》
國家以法制為先;法制以遵行為要; 能遵行而后有法制;有法制而后有國家。
(清)洪仁玕《立法制喧喻》
明國法以至于無刑。
(東漢)馬融《忠經·國守宰》
法禁者,俗之堤防。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
法者天下之大公。
(南宋) 朱熹《朱子大全》
圣人事窮而更為; 法弊而改制。
(西漢)劉安等《淮南子·泰族》
藥石所以治疾,而不能使人無疾;法所以備亂,而不能使天下無亂。
(明) 方孝孺《深慮論二》
法繁而人輕,其弊也人得茍免而賢不肖均。
(宋)蘇軾《私策問》
自始至終,往而不窮,變動無常,周流四極,上下無方,不離于法律之中也。
(唐)房玄齡《晉書·刑法志》
法無有不得者也,亦無有不失者也。
(清) 王夫之《讀通鑒論》
夫作法于治,其弊猶亂; 作法于亂,誰能救之?
(晉)干寶《晉紀總論》
法令之設; 欲以遇惡防邪,儆戒未然也。
(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中者,立法之根本; 信者,行法之要。
(明)薛瑄《讀書錄》卷二。
法存劃一,國有常格。
(北宋)包拯《包拯集·論詔令數改易》。
國家法度,代有不同。
趙爾巽等《清史稿·圣祖本紀一》
法若有弊,不可不變。
(元)脫脫《宋史·張商英傳》
法之不善者汝得以議而更,吏之不良者汝得以察而去。
(北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翰林學士除三司使》
法明則人信,法一則主尊。
(明)丘浚《大學衍義補·定律令之制》
法不可以輕變,亦不可以茍因也。二者,法之所禁也。
(明)張居正《張文忠公全集·辛未會試程策》
馬之不敢肆足者,銜轡束之也;民之不敢肆之者,法制束之也。
(南宋)呂祖謙《東萊博戰·齊魯戰長勺》
夫法廢立; 則人無獨蒙其幸者。
(北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
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
(北宋)王安石《上時政書》
天之能者生植也,人之能者法制也。
(唐)柳宗元《答劉禹錫〈天論〉》。
以至祥之法曉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北宋)蘇軾《御試重巽申命論》
立法設禁而無刑以待之,則令而不行。
(北宋)蘇轍《河南府進士策問三首之三》
立法以典民則祥,離法而治則天詳。
(清)沈家本《新譯法規大全序》
國家設立法制,原以禁暴止奸,安全良善。
《大清圣祖仁皇帝實錄》
法制數變,國家之大患。
(清) 申涵煜《省心短語》
事隨勢遷而法必變。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
法不立,誅不必; 而欲為吏者之毋貪,不可得也。
(清)顧炎武《日知錄除貪》
法出于仁,成于義。
(北宋)蘇軾《王振大理少卿》
凡法始立必有病。
(唐)韓愈《錢重物輕狀》
立法,有犯而必施; 令出,惟行而不返。
(唐) 王勃 《上劉右相書》
一立法,而天下共守之,而世局亦隨法學為轉移,法學之盛,馨香祝之矣。
(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遺書·法學盛衰說》
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現了! 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
自由固不是錢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魯迅《魯迅全集》
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紀律、民主和黨的領導結合起來。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
上一篇:關于《求知名言大全·求知長才干》的名人名言
下一篇:關于《法律名言大全·法立則國治》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