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鑒賞
〔行軍〕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鑒賞】這是孫子教導(dǎo)如何在軍隊中使法令經(jīng)常貫徹執(zhí)行的名言。劉寅注:“令素行于下,以之教民,則民心自服。令素不行于下,以之教民,則民心不服。令素行者,上以信使民,民以信事上,是上下相得也。”陳啟天注:“實施教育與整頓軍紀(jì),須自平時至戰(zhàn)時始終一致,不可倉卒取辦,亦不可偶爾為之也。令者,政府之命令也。素者,平素也,平時也。行者,實行也,非徒托空言也。政府平時實行命令,始終一致,以教育國民,則國民自必心服。若政府之實行,與其命令不符,或雖實行,而朝令夕改,則國民自不心服。惟政府之實行命令始終一致,信而有征,昭著于世,始能深得民眾之心,而令之效死作戰(zhàn)也。”以上注釋,對孫子的名言進(jìn)行詮解、發(fā)揮,自有其可參考之處。孫子認(rèn)為,要提高部隊的戰(zhàn)斗力,法令一定要暢通地貫徹執(zhí)行;而暢通地貫徹執(zhí)行法令,一定要靠平時經(jīng)常地教育民眾即士兵;同時,上級與民眾還要感情融洽,互相取得信任。
戰(zhàn)國初期,魏國名將吳起準(zhǔn)備攻取秦亭這一戰(zhàn)略要地。為了動員百姓,吳起把一輛轅車置于北門,許諾誰把此車移至南門,就賜給良田美宅。有人試著把轅車移至南門,吳起立即如約加賞。接著,吳起又置一塊大石于東門外,同樣允諾誰能搬此大石至西門,將給予重賞。這一次,人們都爭著來搬大石。吳起見此情形,知道民眾已相信法令一定會執(zhí)行,乃下令宣布,將于第二天進(jìn)攻秦亭,誰第一個登上秦亭,不僅賞賜豐厚財物,還要封官。次日,民眾都爭先恐后地去攻秦亭,秦亭很快就被魏國占領(lǐng)。吳起任魏將,令行禁止,得到民眾的擁護(hù)。吳起作為將軍,與最下層的士兵同衣食,共勞苦。士卒身上生了癰疽,吳起不怕臟臭,為其吸吮,以治療疾病。士卒深受感動,乃勇敢殺敵,拼死于戰(zhàn)場。這正如孫子的名言所說:“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币蚨鴧瞧鸬能婈爩覒?zhàn)屢勝。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合之以文,齊之以武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地形者,兵之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