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知吉與兇》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以水為鏡,能照見面容;以人為鏡,能預(yù)知吉兇。《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
【例】“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這里的“人”是指人言,特別是指批評或反對性的意見。如唐太宗,就是把犯顏直諫、經(jīng)常不顧情面批評他的魏征,視作人鏡,所以魏征一死,他無限悲痛地說:“朕失一鏡。”“以人為鏡”思想說明,我國古人很早就掌握了從反面意見尋求成功之道的行為辯證法,是很了不起的。(王艾宇《以史為鏡及其他》)
又作〔鑒于水者,見面之容;鑒于人者,知吉與兇〕
【例】“鑒于水者,見面之容;鑒于人者,知吉與兇。”《書》曰:“成功之下,不可久處。”四子之禍,君何居焉?(《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上一篇:《鑒于水者,見面之容;鑒于人者,知吉與兇》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怨》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