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經》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
《書經》出自:《書經》名言名句
《書經》譯文如下:
《書經》是《五經》之一。先秦時單稱《書》,漢初始有《尚書》之名;宋以后,因是群經之一,又稱《書經》。《書經》大部分是古代的公文函札,可分為《虞書》、《夏書》、《周書》,從堯舜時代到秦穆公為止,有關政教方面的記載。
《書經》是由夏、商、周的史官記錄而成,相傳有三千余篇,至孔子刪定為百篇。孔子以詩書教授弟子,尚書經孔子編次整理,應屬事實;不過孔子刪書的說法,恐難以采信,以其有多篇當著成于孔子之后。
據史傳所載,秦始皇焚書,伏生藏百篇尚書于壁中。后經秦末之亂,劉項楚漢之爭,到漢初亂定,伏生取藏書,僅存二十九篇;漢文帝時,由伏生口授而傳于世。
東晉時,豫章內史梅頤獻古文尚書五十八篇,乃將伏生的二十九篇,增析為三十三篇;再如上梅頤自己所偽撰的二十五篇。自宋朝吳棫及朱熹已有懷疑,經元明至清初,閻若璩列舉一百二十八證,以明二十五篇為梅頤偽作,于是遂成定論。古文尚書雖為偽作,也保留了當時的典章制度,確有可取之處,不能一概摒棄。
《書經》是研究古代歷史寶貴的典籍,文體包括典、謨、訓、誥、誓、命六種,涵蓋著許多至理名言。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克明俊德,以親九族。》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