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語出唐·太宗李世民《賜蕭瑀》。詩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貞觀九年(635年),唐太宗“以光祿大夫蕭瑀為特進,復令參預政事。”贈他這兩句詩,表彰他“不可以利誘,不可以死脅,真社稷臣也!”疾風:大風。勁(jìng)草:強勁的草。《后漢書·王霸傳》:“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宋書·顧愷之傳》:“疾風知勁草,嚴霜識貞木。”比喻經歷艱難困苦,經得起考驗,才顯示出堅強的意志和堅貞的節操。《板》、《蕩》:都是《詩經·大雅》的篇名。《詩序》說:“《板》,凡伯刺厲王也。”“《蕩》,召穆公傷周室大壞也。厲王無道,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故作是詩也。”因這兩篇詩都反映亂世,所以作為“亂世”的借代。誠臣:即忠臣。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只有經過猛烈大風的考驗,才能知道什么樣的草是強勁堅韌不可摧折的;政局混亂不安,社會動蕩不定,才可以識別出誰是忠誠的臣子。后人常引用這兩句詩來說明同樣的意思,但多賦“誠臣”以新意,用指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忠誠戰士。
例如
①唐太宗李世民曾寫過兩句詩叫作“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贈蕭瑀》)如果我們揚棄它所帶有的一點封建色彩,那么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在國家和人民危難之秋,在嚴峻的考驗中,梅林與歐陽平這兩代革命者,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堅強不屈、無私無畏地為真理而斗爭,表現出共產黨員和革命者的高貴品質和浩然正氣。(摘自潘旭瀾《藝術斷想·相反相成》)
②行走在鄉村田間小道,你會發現成熟了的水稻、小麥、高粱,無不低下深思熟慮的頭,這是誠實守信、感恩回報的低調;大雪壓頂,寒風凜冽,秀木易折,而小草卻依舊巋然不動,路遙知馬力,疾風知勁草,這是堅韌頑強、不屈不撓的低調;野生河蚌生活在江河底層,沉浸在洶涌波濤下,默默無聞地孕育著珍珠,這是無私無畏、敬業奉獻的低調……(摘自胡春麟《萬物皆道理》)
③有道是:疾風知勁草,國難見忠臣。身為御史言官的錢峰,屢向乾隆帝冒死進諫,一本參劾十個督撫濫權貪瀆、欺君虐民之罪。(摘自楚漢《官到能貧乃是清》)
④在特定的環境中,人才的作用才能夠發揮出來,唐太宗有一句話“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人的才能及優點有時需要借助于特定的情形才能更好地施展。(摘自張茹《淺析我國企業如何識人用人》)
上一篇: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詩句大意解讀
下一篇:于謙《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句大意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