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一曲斐然子,雕蟲喪天真。
語出唐·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三十五。詩曰:“丑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一曲斐然子,雕蟲喪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費精神。功成無所用,楚楚且華身。大雅思文王,頌聲久崩淪。安得郢中質,一揮成斧斤?”“丑女”二句:《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成玄英:“西施,越之美女也,貌極妍麗,既病心痛,顰眉苦之,而端正之人,體多宜便,因其顰蹙,更益其美,是以閭里見之,彌加重愛。鄰里丑人,見而學之,不病強顰,倍增其丑。”顰(pín):皺眉頭,憂愁不樂的樣子。莊子寓言大意是說,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因心口痛而皺眉,鄰居的丑女見了,認為很美,便模仿皺眉,結果丑上加丑,驚得富人閉門不出,窮人搬了家。“壽陵”二句:《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壽陵,燕國的城市。邯鄲(hán dān),趙國的都城(即今河北省邯鄲市)。余子,少年人。邯鄲人善走路,所以燕國壽陵的少年便遠來學步,未得其能,卻失去了原來的步法,結果只好用手撐地,爬著回去了。“一曲”二句:一曲,一篇。斐(fěi)然子,指辭藻華麗的文章。雕蟲,比喻小的技能,揚雄《法言·吾子》篇說辭賦猶如“雕蟲篆刻”,是童子所做之事,“壯夫不為也”。
這六句詩的意思是:西施病心皺眉,美人更顯得美麗動人;丑女也來模仿,丑得驚動了四周鄰里。壽陵的少年到邯鄲去學習走步,不但沒學成反而失去了自己原來的步法,惹得邯鄲人恥笑。一篇辭藻華麗的文章,由于刻意雕琢造作,結果會失去清新天真的韻味。詩人在開頭引用兩個典故,對唐初受六朝文學影響而形式主義仍然濃重的文風進行了批評和諷刺。后人常引用這幾句詩來批評、諷刺只知模仿他人而沒有獨立風格的作品;或批評、諷刺機械模仿,生搬硬套的作法。
例如
①何謂多余的東西?這就是機械模仿、東抄西湊的東西,千部一腔、千人一面、陳詞濫調的東西。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云:“丑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一曲斐然子,雕蟲喪天真。”辛辣地諷刺了詩壇上那種因循守舊、蹈襲前人的沒出息作風。(摘自何新《有感于歌德的幾則詩話》)
②丑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李白這首詩是說“丑女效顰”、“邯鄲學步”的故事。這兩個故事不外乎給人揭示一個哲理,就是無論什么事都不能生搬硬套。(摘自于洪喬《風度·衣著·品格》)
③這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光從形式上模仿別人的做法,其結果只能是“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摘自魏怡等《有感于“邯鄲學步”》)
④一是“削足”的結果必然是以迷失自我為代價,以棄守特色為終結,很可能落得“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的結局。(摘自張健《“削足適履”還是“削履適足”》)
⑤其中“邯鄲學步”又稱“學步邯鄲”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人們用這些典故來比喻模仿別人不成,反而丟掉了自己原有的本領,出乖露丑。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寫道“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摘自康香閣《邯鄲名勝學步橋》)
上一篇: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下一篇: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