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死的名言名句,生死的名人名言,生死名言警句大全
盡管我們的生命是短促的,不拘是這里的人,還是其他的人,還沒有一個人幸福到這樣的程度,即他不會不只是一次,而是多次,不由得產生與其生勿寧死的念頭。我們遭到各種不幸的事故,我們又受到疾病的折磨,以致他們竟使短促的人生看來都會是漫長的。結果生存變成了這樣一種可悲的事物,而死亡竟成了一個人逃避生存的一個求之不得的避難所。
〔古希臘〕希羅多德《歷史》第7章
在我看來,誰想治得更長久而不滿足于普通的年齡,誰就是個愚蠢的人; 因為那長久的歲月會貯積許多更近似于痛苦的東西; 一個人度過了他應活的期限以后,你就會發覺他不再享有快樂了; 那拯救之神對大家是一視同仁的,等冥王注定的命運一露面,那時候,再沒有婚歌、弦樂和舞蹈,死神終于來到了。
〔古希臘〕哀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
在戰斗中,顯然經常有這種情況,只要你放下武器,向追捕你的敵人乞憐,就可以避免一死。在各種危險面前都有很多逃避死亡的辦法,只要你寡廉鮮恥到什么也不顧及,就可以死里逃生。
〔古希臘〕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最后日子·申辯》
通常,人們好像沒有意識到,真正以正確的方式獻身哲學的人隨時并自愿準備赴死。如果他們在活著的時候確實一直在期待死亡,那么在他們期待和盼望已久的時刻到來時去打攪他們,當然是荒唐可笑的。
〔古希臘〕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最后日子·費多》
死對我來說實在不算什么。這不是夸張,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不做借事和壞事。盡管政府是強有力的,但它不能脅迫我去做不義之事。
〔古希臘〕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最后日子·申辯》
現在我該走了,我去赴死; 你們去繼續生活;誰也不知道我們之中誰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古希臘〕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最后日子·申辯》
從其他方面看,死亡也有理由被看作好的結果。死是兩種境界之一,或是靈魂與肉體俱滅,死者對于任何事物都無知覺; 或者如世俗所說,死亡就是靈魂從一處移居到另一處。如果死后沒有知覺,就像無夢的睡眠,死就一定是一個奇妙的境界。我想如果讓任何人把他沉睡無夢的夜晚與他一生中度過的其他日日夜夜相比較,在充分思考后指出,他的一生中有多少日日夜夜比他沉睡無夢的夜晚更美好、更幸福,我想,即使是波斯王都會發現這樣的日子屈指可數,更不要說一般人了。如果死就像這樣,我就把它稱為福氣。如果你們這樣看問題的話,那么可以把死后的整個時間看作不比一夜更長。按另一種觀點看,死是靈魂從此處移居到彼處,如果這一說法是真的,所有的死人都在那一處,那還有比到那里去更幸福的事嗎?
〔古希臘〕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最后日子·申辯》
怕死只是一個無知卻自以為聰明的另一種形式,是認為自己知道他實際上并不知道的事,實際上,沒有人知道死是否就真的不是一個人所能獲得的最大幸福,但人們都畏懼死亡,好像他們確知死是最大的不幸。這種無知,即以不知為知,是最糟糕的無知。
〔古希臘〕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最后日子·申辯》
逃避死亡的人是追逐死亡。
〔古希臘〕德謨克里 特《著作殘篇》
以一種邪惡的、不智的、失節的和不法的方式活著,就不僅是很壞地活著而是在繼續不斷地死亡。
〔古希臘〕德謨克里特《著作殘篇》
塵世上的凡人啊,你們庸庸碌碌與草木同朽,好像木雕泥塑,好像浮光掠影,不能飛騰,朝生夕死,辛苦一生,有如夢幻,來聽聽我們鳥類的話,我們是不死的,長生不老,永存于大氣之中,研究神仙之道的,來跟我們學習一切玄妙道義。
〔古希臘〕阿里斯托勞《鳥》
死亡是我們必須傾其所有而去償付的債款。
〔古希臘〕歐里庇得斯《精言錄》
對注定要死的人來說,體面的死更為可取。
〔古希臘〕伊索《伊索寓言·狼和山羊》
奪年輕人生命的是暴力,奪老人生命的是成熟。
〔古羅馬〕西塞羅 《辯論》
啊,當我將啟程去靈魂的神圣聚集地和集合地時,當我將離開混亂和污濁的世界時,那該是多么輝煌燦爛的一天呀!
〔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
一個老年人活了一世而還不知道死是無足輕重,這個人是多么可憐! 死是不足介意的,假如死能毀滅生命; 死也可以說是可愛的,假如死能領導靈魂到永生的境界。此外當然沒有第三條路。我死后或是幸福,或是不幸福,那么我又有什么可怕呢?一個人縱然年輕,能夠糊涂到那種地步,以為確有把握到晚上準還活著嗎?不,青年比老年還更容易遭受死亡的變故; 青年容易染病,他們的苦痛格外劇烈,其醫療格外困難。所以很少人能活到老年,若是情形不如此,人應該更聰明更良好的享受一生了。老年人最富于理性與判斷,老年若沒有這些特點,國家也就不存在了。
〔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
我們也不能由于延長壽命,
而從死所占的時間取走絲毫,
我們也不能離開片刻的時間,
借以使我們處于死的狀態的時間減少。
因此,盡管你活滿多少時代的時間,
永恒的死仍然將在等候著你;
而那與昨天的陽光一起偕逝的人,
比起那許多個月或許多年以前就死去者,
他死了不再存在了的時間將不會是更短。
〔古羅馬〕盧克萊修《物性論》第3卷
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已經開始。
〔古羅馬〕塞涅卡《瘋狂的赫拉克勒斯》
死是不復返的浪濤。
〔古羅馬〕維吉爾《農耕詩》
他來到雄偉的都城,那里死亡
在美和凋殘的蒼白宮廷臨朝聽政;
他用最純潔的呼吸購買下一方
同不朽的死者們相鄰為伍的墳塋;
快來吧! 趁意大利白晝的藍天
仍是和他相稱的覆蓋靈堂的拱頂;
趁他躺著,像進入露水般的夢境,
不要把他驚醒! 他一定是在盡情
享受深沉而明凈的休息,忘卻了一切酸辛。
他不會再醒了,哦,永不會再醒!
昏暗的靈堂展開白色死亡的陰影,
無形的腐敗埋伏在門口,靜候著
跟蹤他前往她陰暗居處的最后途程;
永恒的饑餓坐在一邊,只是憐憫
和敬畏平息了她陰森暴烈的熱情;
只要黑暗和變化的法則還不曾
為他的睡眠張掛隔絕生命的帷幕,
她也不敢就毀壞掉這樣俊好的獵物的麗影。
〔英〕 雪萊《阿多尼》
我們用“死亡”一詞來表達這樣一種狀況: 與我們自身相似的眾生已經不再存在了,我們再也聽不到他們說話,看不到他們運動。如果說她們具有情感和理解力的話,那么,我們已無法觸及這些情感與理解力了。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構造精美的血肉之軀(沒有它,我們就無從體驗生活或思想的存在) 已經分解消亡,零落四方。尸體埋葬于泥土,一段時間之后它便灰飛煙滅,了然無痕。這,便是人類無盡的憂郁、悲涼之源。它的陰影使世界的明亮為之失色。而對這一情景,普通的旁觀者不由得黯然神傷。墳墓已雄辯地證明了一切,他的抗爭只是徒然,——死者長已矣! 他腳下的尸體預示出他自己的歸宿。那些走在他前面的人,他們的聲音曾多么悅耳,他們的觸摸曾如甜蜜而微妙的火焰,他們的身影曾在他的路途上播灑了夢幻般的光——這一切他已無法追回! 那些走在前面的人,他們的感覺器官已被毀壞,依賴于感官的思維能力也隨之消亡。一具尸體怎能會看,會感受?他的雙目已經枯槁,他的心臟已幽然無聲,兩堆腐爛的肉體、破碎的白骨又怎能交歡?倘若你能在褪色的花朵中尋覓她昔日嬌嫩的顏色,或是在琴弦已斷的七弦豎琴中,尋覓它當初的樂音,那末,就在死者中去找尋生命吧。這就是普通的旁觀者憂心忡忡,郁郁寡歡的沉思,盡管流俗的家教往往抑制這種自由。
〔英〕雪萊《論來世》
“真的”,他接著說,“神秘與死亡是一種變更。無論對我們自身或對別人,這種變更都不該是希望或恐懼應有的目標。我們不知道它是善還是惡,我們只知道它存在著。無論年邁的、年輕的都同樣會死去。沒有時間、空間、年齡、預見可以使我們免于一死,或免于死亡的可能。如果死是一種感知,如果存在的種種事件并不能使之幸免的話,我們沒有任何防衛措施可以使這種感知幸免。讓我們不去想死亡,或者只把它當成一件平凡的事來想吧。”
〔英〕雪萊《柯利修姆遺址》
將死亡看作塵世罪孽的贖還和通向天國的大道,這種信念是神圣而具有宗教意味的。而將死亡看作對大自然的獻祭,因而對之畏懼卻是怯懦的。
〔英〕弗·培根《人生論·論青年和老年》
我本是塵土,終將
歸于塵土。啊,什么時候都行!
他今天宣判,該立刻執行,
為什么退延,延長我的生命呢?
為什么又用死來玩弄我,
繼續折磨我于沒有死的痛苦中呢?
按照宣判,讓我死去,變成
無知無覺的泥土多么好呀;
我倒下,如同投進母親的懷抱,
多么幸福呀!在那兒,我休息,
安心睡覺。
〔英〕彌爾頓《失樂園》第10卷
不要過愛你的生命也別恨它,
當你活時好好地活吧,長短由天。
〔英〕彌爾頓《失樂園》第11卷
所謂死是一件使人流淚的事,
可是生命的三分之一在睡眠中消逝。
〔英〕拜倫《唐璜》
我死去的時候別再為我悲哀,
當你聽見那沉重凄慘的葬鐘。
普告給全世界說我已經離開,
這齷齪世界去伴最齷齪的蟲。
〔英〕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每一個庶民都知道怎樣遠禍全身,一個身負天下重寄的人,尤其應該時刻不懈地防備危害的襲擊。君主的薨逝不僅是個人的死亡,它像一個漩渦一樣,凡是在它近旁的東西,都要被它卷去同歸于盡; 又像一個矗立在最高山峰上的巨輪,它的輪輻上連附著無數的小物件,當巨輪轟然崩裂的時候,那些小物件也跟著它一齊粉碎。國王的一聲嘆息,總是隨著全國的呻吟。
〔英〕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人們簡直不懂,他們把窮人喪失親屬冷冷淡淡地說成是死者脫離苦海,生者減輕負擔——我說他們簡直不懂這種喪亡是何等的慘痛。
〔英〕狄更斯《匹克威克外傳》上
幾乎全部烏托邦人十分肯定并深信,人可以達到無窮的天倫之樂。他們對病者表示悲痛,但對死者無所惋惜,除非是極端貪生而不愿離開這個塵世的死者。一個人臨死而有如此的表現,他們認為不祥,預示他的靈魂無望,抱有內疚,對即將到來的處罰懷有默默的預感,因而害怕死去,他們又覺得一個人在受到上帝召喚時不是欣然迅速從命而是勉強不得不去,上帝是不會樂意他的到來的。他們如看到一個人這樣死去,不禁為之毛骨悚然,因而在憂郁的沉默中將死者送到墓地上,祈求上帝憐憫死者而且寬恕其罪愆,然后把尸體埋掉。
反之,他們對于高高興興滿懷樂觀而死去的人,不表示哀悼在歌唱中為其舉行葬禮,充滿深情地將死者的靈魂交付與上帝。然后,他們懷著崇敬的心理而并非悲痛的情緒,為死者舉火焚尸。他們在現場樹碑,記載死者的優良品質。他們回去后,講述死者的性格和事跡,議論最多并且夸不絕口的是臨死怡然自得的精神。
烏托邦人認為,這樣紀念正直的品德,不但是鼓勵生者向往善行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給予死者以其最樂于接受的敬意。
〔英〕莫爾《關于烏托邦人的宗教》
我對我的葬禮的全部要求,就是不要被活著埋葬。
〔英〕切斯特菲爾德《書信集》
在親戚的葬禮上,我們盡最大努力把臉拉長。但在葬禮后的午宴上,我們卻爆發出狂歡,因為死去的是他而不是我們自己。
〔英〕杰拉爾德·布雷南《旱季斷想》
生存的久遠習慣使我們厭惡死亡。
〔英〕托馬斯·布朗《甕葬》
死者并沒有死亡。他們在一旁觀看并幫助我們。
〔英〕D·H·勞倫斯《書信》
盡管在活人的生活中,近事遮掩了往事,但當他一旦死去,他的整個生命成為歷史時,他的各種行為就會立刻變得同樣引人注目。
〔英〕柯勒律治《桌邊文談》
人最狠就是能要你的命。這是怎么樣說的呢?是莎士比亞說的。說得太好啦。不知道我還背得出不。啊,說得太好啦。有一個時期,我經常對自己引用這幾句。咱們不妨聽一聽。“說實話,我一點也不在乎;人只能死一回; 咱們都欠上帝一條命; 不管怎么樣,反正今年死了的明年就不會再死。”說得真精采,呃?
〔美〕海明威《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我們要努力把一生好好地度過,等到死的時候,那就連殯儀館的老板也會感到惋惜。
〔美〕馬克·吐溫《傻瓜威爾遜》
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而是更幸運。
〔美〕惠特曼《草葉集·自己之歌》
當死亡來臨時,你會發現它是你曾經有過的最輕松、最幸福的經驗之一。
〔美〕艾迪·利肯貝克轉引自 《智慧的錦囊》
〔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
災難愈大,死者個人愈高貴,則偶然事故的可能性愈難得到承認。
〔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
生和死的概念對我們來說只能由生理的、客觀的、實驗的因素來確定,但原始人關于生和死的觀念實質上是神秘的,它們甚至不顧邏輯思維所非顧不可的那個二者必居其一。對我們來說,人要不是活的,就是死的: 非死非活的人沒有。但對原邏輯思維來說,人盡管死了,也以某種方式活著。死人與活人的生命互滲,同時又是死人群中的一員。更確切地說,一個人是死是活,得看他是否存在這種那種互滲。活人對死人的所作所為,完全取決于有沒有這些互滲,它們是否已經中斷,或者行將中斷。
〔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
由生到死的轉折,并不比生命的過程更猛烈。生死之間相隔的只不過是一個點: 一方面,這是就生命的本性而言,生命不過是一條線,有那么多的原因可以把它打斷; 另一方面,這也是就生存期間很長而言。
〔法〕拉美特里《各派體系的提要》
死亡也同樣不是什么正面的東西。說死亡不是什么,說它是空氣的缺乏,這種缺乏使一切運動、一切溫度、一切知覺歸于消失,這就足夠表明是什么了: 毫無正面性質,一無所有,是個虛無; 如果說我們對虛無還可以有所理解的話,它是連虛無都不知的; 它什么都不是,毫無實在性; 它與我們毫無關系,毫無牽涉,正如盧克萊修非常精辟地說過的那樣。事物本性中的死亡,無非就是算術中的零。
〔法〕拉美特里《各派體系的提要》
我們因憂慮死亡而煩擾生活,因憂慮生活而煩擾死亡: 一個使我們痛苦,另一個叫我受驚。我們并不防備死亡,那是非常一瞬息間的事情。一刻鐘的受難,毫不緊要,毫不損害,不值得特別的教誨。老實說,我們防備對死亡的準備。哲學規定我們應該一直把死亡放到我們眼前,在死亡降臨之前就看到它考慮它,然后哲學又給我們規則和預防法,以便對死亡的預見與冥思不會為害于我們: 正如醫生所為,他們使我們疾病纏身,以便可以在我們身上施展他們的藥物和醫術。
〔法〕蒙田《人生隨筆》
凡在世時就將死亡置之度外的人,往往雖死猶生。
〔法〕蒙田 《人生隨筆》
生之本質在于死。因此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法〕蒙田 《隨筆集》
道德賜給我們的最大祝福便是輕視死。
〔法〕蒙田 《隨筆集》
最好的死亡是突如其來,莫能防止。
〔法〕蒙田 《隨筆集》
我認為,人類之幸福在快樂的生存中而不在快樂的死亡中。
〔法〕蒙田 《人生隨筆》
假如我害怕遠離本土而客死他鄉,假如我以為遠離家園而死頗不適宜的話,我簡直就不會走出法蘭西; 我就不會無所畏懼地邁出我的教區。我感到死神總在扼住我的喉嚨或揪我的后背,然而,我卻具有另一種脾性。死在任何地方對我來說都一樣。不過,要是讓我選擇的話,我想我會寧可死在馬背上而不是床上,寧愿離開家園,遠離親友。
〔法〕蒙田 《人生隨筆》
我不打算在臨死的舉止中證明和表現自己的堅貞。我該是為誰這樣做呢?我因為名譽而享有的一切權利和利益,屆時都將中止。我滿足于靜靜地、單獨地死去,只有我自己,符合我退隱的私生活。這恰與羅馬人的迷信相反,他們認為一個人要是沒有說話就死去,要是沒有至親來合攏他雙目,他就不是幸福的人。我完全應該使自己舒適,而不必去安慰他人; 我頭腦里的想法足夠了,不必再增加新的;我忙的事情夠多了,不用再去找事。這種事在社會中不合流,這是單個人的行為。讓我們在朋友中生活和歡愉,讓我們到陌生人中間去發牢騷和死亡。
〔法〕蒙田 《人生隨筆》
一個人可以用習慣支持自己抵御痛苦和恥辱之類變故。但對于死,我們卻只能經歷一次,而且人人來到它面前時都是生手。
〔法〕蒙田《散文集·熟能生巧》
死亡破壞我所做的一切。我的所見所聞,我的飲食,以及我所愛的一切,像皎潔的月光,燦爛的朝霞,美麗的河川還有仲夏沁人心脾的晚風,統統都被它破壞了!
〔法〕莫泊桑《漂亮朋友》
生命中有這樣的時刻,死神離我們那么近,從我們身邊輕輕擦過,他的氣息使我們的心都感到冰涼了。
〔法〕莫泊桑《一生》
等到黑暗的門半開著的時刻,相信神是困難的,不信神是不可能的。人類所奉行的各種雛型的宗教,無論多么不完善,即使他們的信仰是模糊的,他們的教義內容和對永恒的看法也不相符合,可是到了臨終的時刻,靈魂也會哆嗦起來。生命結束之后,出現了另一世界。這種思想使臨終的人受到很大壓力。臨終就是期限到了,在這個致命時刻,人會感覺到有一個模糊的責任壓在自己身上,過去的事情使未來的事情變得復雜起來。過去復活了,而且走進將來里去。已知的事物變成了深淵,未知的事物也變成了深淵,第一個深淵里有一生的罪惡,第二個深淵里有對將來的等待,這兩個深淵的反光互相混雜起來。使臨終的人害怕的,就是這兩個深淵的混雜。
〔法〕雨果《笑面人》
死只是屬于上帝的,人有什么權力過問那件未被認識的事呢?
〔法〕雨果《悲慘世界》
人在臨終時所理解的東西,正如人在閃電中所看見的東西一樣,起初是一切,接著是空虛。人看見了,又看不見了。等到死亡以后,眼睛才能重新睜開,臨終時的閃電就變成了太陽。
〔法〕雨果《笑面人》
沒有遠見的,他不知道生命的價值,所以也就不怕丟失他的生命; 智者可以看到更貴重的財富,所以他寧愿要那種財富而不要生命。只有不求甚解和假聰明的人才使我們只看到死,而看不到死以后的情景,因而使我們把死看作是最大的痛苦。在明智的人看來,正是因為必然要死,所以才有理由忍受生活中的痛苦。如果我們不相信人生終究要一死的話,我們就要花太多的代價去保存它的。
〔法〕盧梭《愛彌兒》
死是安慰者,凡經它結合起來的就再不會拆散了。
〔法〕阿·德·繆塞《一個世紀兒的懺悔》
任何一個走向死亡的人,都是非常緊張的。
〔法〕阿·德·繆塞《一個世紀兒的懺悔》
如果一位朋友的死亡使我眼看著自己的死亡,我的友誼就是一種瞻前顧后的友誼。
〔法〕狄德羅《哲學思想家》
你們也不應當被這種宗教所告訴你們的關于地獄可怕的痛苦的無謂的恐懼所嚇倒,其實這種地獄并不存在。我對你們說明白這些,為的是讓你們的理智清明、心情平靜地擺脫這些恐懼。一切講說天堂美妙和地獄可怕的話都是虛無縹緲的神話。我們死后固然不可能期望得到好的東西,但也不必耽心不好的東西。因此,你們應該明智地利用時間,好好地生活,如有可能,要適度地、平靜地、快樂地享受生活中的福利和自己的勞動果實: 這就是你們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因為死就是生命的終止,同時也就是人們對禍福的各種認識和各種感覺的極限。
〔法〕梅葉《遺書》第1卷
她之所以死,是因為在她這年齡就有了一個真正母親的理智,而她的嬌嫩狹小的心胸,還容不下這么大的慈母之愛呢。
〔法〕左拉《小酒店》
人類痛苦地經歷茫然無所從的感覺。于是逃避自由,逃避自我本位,寧愿將自己迷失埋沒在宇宙整體之中心。這就是人類宇宙性的、泛神論的夢之基本來源;也就是人們渴求遺忘、睡眠、狂喜、死亡之原因。一個人永遠無法廢除自我,但至少他要將自我固體化,穩定成形。當別人凝目注視他時,他特別感覺自己是固定之物。
〔法〕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
人生的本質就在于運動,安謐寧靜就是死亡。
〔法〕帕斯卡爾 轉引自《外國名言一千句》
不去想它,然后坦然接受——這是對待死亡最好的方法。
〔法〕帕斯卡爾 《思想錄》
在哲學意義上對于生命的輕蔑,并不能保證你有勇氣面對死亡。
〔法〕居斯塔夫·瓦珀羅
我們無法了解最后一條恐龍曾有過什么想法,但我們可以斷定那不會是真知灼見。難以想象最后一個人會有歌德的頭腦,他會死去,人類的進步就此踏上了最后一級階梯。
〔法〕阿納托爾·法朗士
《玫瑰花下》
臨死的人照例有種幻覺,使他們碰到一樣抓住一樣,像火燒的時候搶救貴重的東西。
〔法〕巴爾扎克《邦斯舅舅》
死亡,即使最壞的人的死亡,都會呈現出一種神秘和莊嚴的氣氛,足以引起有宗教信仰的人的尊敬和沉默。
〔法〕喬治·桑《安吉堡的磨工》
對不幸的人來說,死亡一點也不可怕!
〔法〕拉辛《費德爾》
死或許是一種刑罰,但并不就等于贖罪。
〔法〕大仲馬《基督山伯爵》
收回了的死并不僅僅總是停留在人類的水平上,它變成為我的死; 在自我內在化時,它自我個體化了;再也不是巨大的不可知之物限制人類,而是我的個人生命的現象把這種生命變成了單一的生命,也就是說一種再也不會重新開始的生命,人們在其中永不恢復其活動。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
如果我們生命的意義變成了等死,事實上,死在突然到來時,就只能在生命上蓋上自己的印記。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
如果死被描述為我的死,我便能夠等待它: 這是一種個性化了的和被區分開了的可能性。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
死并不是我的不再實現在世的在場的可能性,而是在我的諸可能性之外的我的諸可能的一種總是可能的虛無化。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
如果死不是我們的存在的自由決定的,那么它便不能決定我們的生命。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在我們完成我們的任務之前死去,或者相反在完成任務之后繼續幸存。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
死亡的本義恰恰就是: 它總是能提前在這樣或那樣的一個日子里突然出現在等待著它的人們面前。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
如果人們認為死最終的和主觀的可能性不只與自為有關的結局,那么很明顯,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替我去死。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
人們能等待一種特殊的死,而不能等待死本身。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
應該明確的是死的荒謬性。在這種意義上說,所有想把它看作一種旋律的結尾的最終的和弦的企圖都應當嚴格地被排除。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
在使死內在化時,它為我們自己構思的謀劃服務;通過自我內在化,我們的自由表面的限制被自由收回了。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
每個人的結束都與其生命相似,因為一個個別的生命已是對這個結束的準備。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
死的存在本身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中為了他人的利益完全將我們異化了。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
死去了的生命的特點,就是它是一種由他人作為保管者的生命。
〔法〕薩特 《存在與虛無》
在真正的人類生存條件下,在10歲、30歲、50歲或70歲時的病死與生命得到實現之后的 “自然”死亡之間的差別,很可能是一種值得竭盡全部本能能量予以爭取的差別。對文明提出巨大控告的,不是那些死亡的人,而是那些在他們必須死亡和希望死亡之前就已過早地死去的人,那些痛苦地死去的人。他們也證明了人類負有的不可救贖的罪惡。他們的死亡使人們痛苦地意識到,這種死不是必然的,它完全可以避免。它將動用壓抑性秩序的所有機構和價值標準來平復對這種罪惡而產生的內疚感。于是,死亡本能與負罪感之間的深刻聯系再次突出起來了。死亡本能的,或確切地說,死亡本能的社會功能的最廣泛的表現之一也許是對死亡和疾病這個事實的“職業上的默認”。在一種壓抑性文明中,死亡本身也成了一種壓抑的工具。不管人們把死亡作為永恒的威脅而憂心忡忡,還是把它作為最高的犧牲來加以頌揚,或者把它作為一種不可改變的命運而加以接受,教人們默認死亡,都會將某種棄權的因素一開始就引入生命之中,這種棄權的因素就是屈從。這種因素抑制了 “烏托邦”的努力。現存權力與死亡極其類似,因為死亡是不自由和戰敗的象征。
〔德〕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
死本身不是別的,而是生命的最后的表露,完成了的生命。人在死的時候,“呼出自己的靈魂”,但在生的時候也一樣,其差別只是死的活動是斷氣。
〔德〕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
一切痛苦與一切痛感的肯定的結局都是死亡; 在自然的人常常視為罪過的那一切事情中,死亡對我說來是微不足道的。我根本不會對我自己死亡,而只會對別人,對那些依然留下來的、我脫離其結合的人們死亡; 對我自己而言,死亡之時就是一種嶄新的、更壯麗的生命誕生之時。
〔德〕費希特《人的使命》第3卷
或者,只要你觀察生命,你馬上就會看到死亡; 但是再仔細觀察,你就會看到死亡不是死亡:“廢墟中產生新的生命”。世界本是永恒的生命,它不知有死。如果說死亡在生活,那是一句矛盾的話; 但是這矛盾是可以解決的,只要認識到: 生與死之間的差異不管多么大,終究不過是形式上的差異,它也像其他差異一樣被無盡的宇宙生命壓低為相對的、微不足道的差異。
〔德〕狄慈根《論邏輯書簡》第1集
在生存中,必定就有死的存在。
〔德〕哈特曼·亞威《可憐的海恩奇》
我們哀悼死者,與其說是為無法喚回他們的生命而悲哀,毋寧說是為無法產生喚回的愿望而悲哀。
〔德〕托馬斯·曼《魔山》
報兇訊者自以為十分重要,他的感情——甚至違背一切理智——使他成了死亡王國的信使。
〔德〕沃爾特·本耶明《單行道》
而且已經在圣經中用許多話安慰我們,告訴我們說:“他在急難中,我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 《詩篇》九十一篇。同樣《詩篇》三十四篇說:“主靠近受苦的人,他要拯救他們。”
好像這還不夠似的,所以他把他獨一的愛子耶穌基督,我們的主給了我們作強有力的榜樣,當安息日基督整天在墳墓里安息,停止他所有的工作,作了第一個成全這條誡命的,其實他自己對此并無需要,而只是為要安慰我們,叫我們在一切痛苦和死亡中也可以安靜,有平安。既然基督在這安息之后復活了,從此他只在上帝里面活著,上帝在他里面活著,同樣我們借著里面的亞當的死——這死只借著身體的死和埋葬才得以完成——也要被高舉到上帝那里,叫上帝可以永遠在我們里面活著工作著。在人里面有三部分,即理智、愿望、嫌惡; 由這三部分發出人一切的行為。所以這三部分必須用三種訓練,即用上帝的治理,我們自己的克制,別人所加的傷害來予以滅絕,并且它們必須在上帝面前止息,讓上帝作成他的工。
〔德〕馬丁·路德《論善功》
一旦一個人在死亡面前無所畏懼,那么一切都屬于他。
〔俄〕托爾斯泰 轉引自《托爾斯泰傳》
知道為什么而死,問題就不同了。明白這一點的人,也就有了力量。要是你感到真理是在你那一邊,你就會死得從容。英雄行為就是這樣產生的。
〔俄〕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生物能混得過死。
〔俄〕屠格涅夫《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
人在生理上是要自然 “死亡”的,但是思想政治流派不會這樣死亡。正像資產階級在未被推翻以前不會死亡一樣,受資產階級培養和扶植的、代表同資產階級結成聯盟的知識分子和工人貴族的利益的那個流派,在沒有被“消滅” 即被推翻以前,在它對社會主義的無產階級的一切影響沒有被清除以前,它是不會死亡的。
〔俄〕列寧《法國社會黨人的正直呼聲》
如果我們把觀測的照明燈轉移到死亡的事實上,這個世界對我們將表現為一個巨大的停尸房。但是我們發現在生命的世界中關于死亡的思想很少占據我們的頭腦,這并非因為它很少發生,而是因為它是生命的消極方面,正如不管事實上我們每秒鐘都在眨眼睛,還是認為眼睛是睜著的。生命作為一個整體永遠不會把死亡看得很嚴重,在死亡面前它歡笑,舞蹈和游戲,它建設,貯藏并相愛。只有當我們把個別死亡的事實同生命整體分離時,我們才會看到它的空虛并變得沮喪。我們忘記了生命的整體,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就好像從顯微鏡中看一塊布,它看起來像一張網,我們在想象中注視那些大的洞和碎片。但事實是,死亡并不是最終的現實,它看起來是黑暗,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藍色的,但死亡并不是變黑了的實體,正像天空并不在鳥的翅膀上留下它的藍色一樣。
〔印度〕泰戈爾《人生的親證》
死亡流泉,使生的止水跳躍。
〔印度〕泰戈爾 《飛鳥集》
當你死的時候,你對于我以外的一切,算是死了,你算是從世界的萬物里消失不見了。但卻完全的重生在我憂愁里。我覺得我的生命完成了,男人與女人對于我永遠成了一體。
〔印度〕泰戈爾《愛者之貽》
死亡隸屬于生命,正與生一樣。舉足是走路,正如落足也是走路。
〔印度〕泰戈爾 《飛鳥集》
我們的自我像神的喜態一樣是不滅的,因為神的歡喜是常往的、永恒的,這種永恒性也存在于我們人類之中,它使我們對死亡產生懷疑,甚至死亡成為事實不容懷疑時,當這種矛盾在我們身上得到調和時,我們就達到了在生死二元中存在和諧的真理。我們領悟到這種靈魂的生命,它的表現是有限的,而它的本性是無限的。在生命的歷程中必須通過死亡之門才能實現這種無限。死亡是一元性的,其中不存在生命。但是生命是二元性的,它具有真實一樣的外觀,而死亡的那種外觀是幻(Maya),它伴隨著生命不可分離。我們的自我要生活著,必須通過不斷地變化和成長的形態,可以把這種情況稱為不斷的死和不斷的生的連續進行。當我們拒絕接受死亡時,當我們希望賦予自我以某些固定不變的形式時,當自我感覺到沒有催促它向外萌發成長的推動力時,當他把自我的極限當成是終結并照此行動時,實際上是在追逐死亡。于是出現了我們的導師對這種死亡稱為死,不是稱為寂滅,而是稱為永生。它是在晨光中熄滅的燈,不是太陽的熄滅,實際上是要求我們有意識地去實現在我們本性當中深藏內心的愿望。
〔印度〕泰戈爾《人生的親證》
當我剛跨過此生的門檻的時候,我并沒有發覺。
是什么力量使我在這無邊的神秘中開放,像一朵嫩蕊,中夜在森林里開花!
早起我看到光明,我立時覺得在這世界里我不是一個生人,那不可思議,不可名狀,已以我自己母親的形象,把我抱在懷里。
就是這樣,在死亡里,這同一的不可知者又要以我熟識的面目出現。因為我愛今生,我知道我也會一樣地愛死亡。
當母親從嬰兒口中拿開右乳的時候,他就啼哭,但他立刻又從左乳得到了安慰。
〔印度〕泰戈爾《吉擅迦利》
我們當親愛的人死了之后,往往在一段時間有一種特殊的夢,將這個人已死的事實和自己要他復生的愿望互相調和。有時死者入夢,雖死猶生,因為夢者不知道他已死,好像只有知道之后,他才算真死; 有時他似乎半死半活,而每種情境都有特殊的標記。這些夢不能說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復活一事在夢里和在神仙故事里同樣是可以允許的,特別在神仙故事中,復活是常有的事。
〔奧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第2編
如果別人對自己不壞,文明人是不會談論甚至想到別人死亡的,除非他是一個以同死亡打交道為職業的醫生、律師或者類似的人。如果他人之死會給自己帶來自由、金錢、地位方面的好處,文明人更不會談論這人之死。當然,我們對死亡的這種敏感仍無力捉住死神之手。當死神之手落下之時,我們在感情上會受到震動,仿佛我們完全被希望之破滅打垮了。于是,我們習慣暴露了我們修正死的含義的努力,將必然性修改為偶然性。大量人同時死去對我們來說特別可怕。我們對死者本人采取了一種特殊態度,就像是向一個完成了特別困難任務的人表達出敬意一樣。我們對死者的評價往往也是揚長避短,提出這樣的要求Demorulsnilni-sibene (對于死者宜隱惡揚善)。因而無論在悼詞中還是在墓碑上,只寫下對懷念死者有利的話語,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了。死者已不需什么尊敬,但在我們看來,對死者的尊敬比對真理的尊敬更為可貴,甚至勝過對生者的尊敬。
〔奧地利〕弗洛伊德《論創造力與無意識》
假若壽數已經到了最后關頭,則死亡對我來說是絲毫談不上損益的。
〔阿拉伯〕《一千零一夜》
世間只有死亡無法補救,只有壞性格無從矯正,只有命運不可抵御。
〔阿拉伯〕《一千零一夜》
死亡足以使你驚奇、深省,
失去生命的人和我們并不隔絕。
人的一生僅僅是人生旅途上的一段行程,
災難,禍患都匯集在它的埠頭。
〔阿拉伯〕《一千零一夜》
你們不要自殺,真主確是憐恤你們的。誰為過分和不義而犯此嚴禁,我要把誰投入火獄,這對于真主是容易的。
〔阿拉伯〕《古蘭經》
人人都要嘗死的滋味。在復活日,你們才得享受你們的完全的報酬。誰得遠離火獄,而入樂園,誰已成功。今世的生活,只是虛幻的享受。
〔阿拉伯〕《古蘭經》
一個自由人思考得最少的就是死,他的智慧是對于生而不是對于死的沉思。
〔荷蘭〕斯賓諾莎《倫理學》
自知是正直的人并不怕人按一個罪犯把自己處死,不怕受懲罰; 他的心中沒有因做了丟臉的事而起的那種惱悔。他認為為正義而死不是懲罰,而是一種光榮,為自由而死是一種榮耀。
〔荷蘭〕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
我看見一個有錢人的兒子坐在他父親墳前,和一個窮人的兒子展開辯論,他說:“我父親的墳是花崗石修建的,墓碑上鐫著金字,地上鋪著大理石,還嵌著花磚; 你父親的墳,只不過三五塊磚頭,一兩捧黃土,還有什么呢?”窮人的兒子說:“算了吧!你父親被壓在這樣重的石頭底下,如何能夠翻身,我的父親早就升天了!”先知曾說: “窮人一死便是安息。”
驢子如果馱得不重,
走起路來才輕松。
窮人受過饑餓的苦痛,
走進死亡的門時腳步輕松,富人一生享受幸福,
離開時就會感到分外痛苦。這是一個永恒的真理。
一個新從獄里出來的俘虜,總比陷身囹圄的帝王幸福得多。
〔波斯〕薩迪《薔薇園》
這兩件事是不會有的: 獲得食物超過上天的定量;死于主所規定的壽限之前。
無論嘆息抱怨或是感謝蒼天,
你的厄運都不會有所改變。
天使即然要呼風喚雨,
寡婦的燈籠他決不顧念,
或許繼續燃燒,或許將被吹熄。
〔波斯〕 薩迪《薔薇園》
恥辱地活著不如光榮地死去。
〔波斯〕薩迪《薔薇園》
人生的苦事,是要逃避人性使我們遭受的某些可怕災難——死亡,饑餓,疾病,疲勞,孤獨,侮辱等等。這些災難幽靈似的躲在每一道德禁令的后面,其實良心的責備就是懾于這些災難的威嚴; 一顆深受感動的心靈,相形之下,就不禁感到尋樂是極其無聊,也不禁感到縱情娛樂、愛惡無常的生活必然會不知不覺間陷入喪身的危險。然而,自從人類社會擺脫了早期的環境壓迫,頗能安然防御主要災害以來,道德便日漸松弛。此后,生活將采取的方式,就不一定聽命于道德權力,而是取決于種族的天才、時機的偶合、個別人物的情趣和才智了。義務的統治讓位于自由的統治; 法律和約據讓位于仁德的赦免。
〔西班牙〕桑塔亞那《美感》卷1
生和死都無法治,只有享受兩者之間的間歇。
〔西班牙〕桑塔亞那 轉引自 《格言精粹》
至死方休,那就是整個人生。
〔西班牙〕塞萬提斯 《堂·吉訶德》
我死的時候,不過死了一個過去。
〔阿根廷〕博爾赫斯《懷念安赫利卡》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春秋)老聃《老子·七十六章》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 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
(戰國)莊子《莊子·齊物論》
生者,理之必終者也。終者不得不終,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畫其終,惑于數也。
(戰國)列御寇《列子·天瑞篇》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曰: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 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 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 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戰國)莊周《莊子·至樂》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戰國)屈原《楚辭·九歌·國殤》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
(戰國)荀況《荀子·禮論》
故死之為道也,不飾則惡,惡則不哀;邇則遠,玩則厭,厭則忘,忘則不敬。
(戰國) 荀況 《荀子·禮論》
神龜雖壽,猶有競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漢) 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四解》
凡人情說其所苦即樂。失其所樂則哀。故知生之樂。必知死之哀。
(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
以死生為晝夜。
(漢)劉安《淮南子·俶真訓》
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吾生之比于有形之類。猶吾死之淪于無形之中也。然則吾生也物不以益眾。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間者乎。
(漢)劉安《淮南子·精神訓》
陳莊子死,赴于魯。魯人欲無哭。繆公召縣子而問焉。縣子曰:“古之大夫束修之問不出竟。雖欲哭之,安得而哭之?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國,雖欲無哭,焉得而弗哭?且臣聞之:哭有二道:有愛而哭之,有畏而哭之。”公曰: “然。然而如之何而可?”縣子曰: “請哭諸異姓之廟。”于是與哭諸縣氏。
(漢)戴圣《禮記·檀弓上》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 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斲,琴瑟張而不平,竽笙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虡虛。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漢)戴圣《禮記·檀弓上》
朝與仁人生,夕死復何求?
(晉)陶淵明《泳貧十七首》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晉)陶淵明《擬挽歌辭三首》
人生實難,死之如何?
(晉) 陶淵明《自祭文》
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
(晉)陶淵明《飲酒十二首》
夫生不可不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 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養生第十五》
山水一逝,不復再還; 手足一斷,無因重連。惟吾與爾,其苦亦然! 黃墟白日,相見無緣。
(唐) 白居易 《祭小弟文》
悲來乎,悲來乎! 天雖長,地雖久,金玉滿堂應不守。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作啼墳上月,且須一盡杯中酒。
(唐)李白 《悲歌行》
不可死而死是輕其生,非孝也; 可死而不死,是重其死,非忠也。
(唐) 李白 《比干碑》
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后,是自棄也。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十六》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后風流陌上花。
(宋) 蘇軾 《陌上花三首》
儉葬,古人之美節; 侈葬,古人之惡名。
(宋)歐陽修《論葬荊王札子》
盛必有衰而生必有死,物之常理也。
(宋)歐陽修《祭蔡端明文》
逸豫可以亡身。
(宋) 歐陽修《伶官傳序》
上堂:“大凡窮生死根源,直須明取自家一片田地。教伊去處分明,然后臨機應用,不失其宜。只如鋒芒兆之前,都無是個非個。瞥爾爆動,便有五行金土相生相尅,胡來漢現,四姓雜居。各任方隅,是非鋒起。致使玄黃不辨,水乳不分,疾在膏肓,難為救療。若不當陽曉示,窮子無以知歸。欲得大用現前,便可頓忘諸見。諸見既盡,昬霧不生。大智洞然,更非他物。珍重!”
(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7
忙時不亂性,須閑處心神養得清; 死時不動心,須生時事物看得破。
(明) 洪應明《菜根譚》
臣知言出必死,而自比于牛之一毛,生既無益,死亦何損。秉筆流涕,心與世辭。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5回
只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宛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卻丟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為。若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過做了百千年的禽獸,學者要于此等處看得明白,比干、龍逄只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人。
(明) 王守仁《陽明全書》卷3
嗟乎! 人無奈死于安樂,不知心心無心之真心,故憂患疾病為生死之藥。生死不二,則榮辱得失何足以二? 瞑眩之幾,在乎終食,極乎顛沛,而造次為尤細,此圣人之勘生死也。誰傾軋我?誰割刃我?頡敔捼莎, 非我之恩人乎?人生不覯憂患,不遇疾病,則一隙蝸涎,皆安樂槨也。是故以儵忽之機煅之,儵忽即造次之電拂也,不能轉變即生死矣。果然撩起便行,又何牽絆相干涉耶?
(明)方以智《東西均·生死格》
老子曰:“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有生必死,則下地呱呱即薨里胔骼矣; 況兩斧伐枯,赴焰而舐刀乎?有成必壞,則輪奐通馺娑即荊棘麋鹿矣; 況阿房、迷樓之浚膏摧拍乎?人樂我苦,人苦我樂,人逸我勞,人遽我閑,何須再計?無奈人之幾于幾沉浮,恭然疲曳,亡太多,存亦亡; 昏太多,明亦昏耳。
(明)方以智《東西均·三徵》
故死生對立,一正一反,亦可謂之以死合生。惟其死中有生,生能合于死,故得死后有不朽。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略論中國哲學》
說到死,確是一樁寂寞的事。在不相信宗教的人,那種寂寞之感是沒法解除的,不過程度上有深淺而已。然而這只就活人想到死而言。在死者,腦子里的血管破裂了,生命就此完結,整個軀體將漸漸化為泥土,那是無所謂寂寞不寂寞的。至于哀傷感云云也全是活人的事。死者有什么悲哀傷感呢?他早已跳出了自然賦予人類的思想感情的范式了。
葉圣陶《濟之先生逝世》
我常想,生不知所從來,死不知何處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謂人生只是生死之間短短的一橛。梁實秋《梁實秋散文第1集·了生死》
死是全部的生物必須經過的最后一重門,但是我們人類——尤其是中國人——仿佛對死這一件事情,來得特別的怕,因而在新年里,在喜慶場等地方,大家都不敢提到這一個字,以為不吉。其實我們人類是時時刻刻,日日年年,在那里死下去的,今日之我,并非昨日之我,一刻前之我,當然不是現在的一刻之我了。死,怕它干嗎?
郁達夫《說死以及自殺情死之類》
自殺的原因不一,所以自殺者的類別也不同: 有因犯了罪惡愧悔而自殺的,有因勞餓所迫而自殺的,有因失戀而自殺的,有因殉情而自殺的,有因家庭不和而自殺的,有因考試落第而自殺的,有因社會政治不良而自殺的,有因職務上不能如意執行而自殺的,有因神經失常而自殺的,有因避病苦而自殺的,有因哲學上對于人生起了煩悶懷疑而自殺的,有因堅持自己的主義信仰保全自己的人格名譽而自殺的,有因宗教上的迷信而自殺的,有因外界自然的誘引,或受他人的暗示(模仿)而偶然自殺的。這些樣的自殺,個別的原因雖然不同,而時代文明與社會制度的缺陷,實在是他們的根本原因,共同原因。社會制度若是沒有經濟上的不平,不會發生因窮餓而自殺的人。社會制度若是不迫人犯罪,不會發生因愧悔而自殺的人。若是婚姻制度沒有弊病,不會發生因失戀殉情而自殺的人。若是家庭制度是解放個性的精神,不會發生因家庭不和而自殺的人。若是學校制度、教育制度沒有缺陷,不會發生考試落第、或因課業過勞患神經病而自殺的青年。若是政治制度明良,不會有因憤世,或因不能自由執行職務而自殺的人。
李大釗 《李大釗文集·青年厭世自殺問題》
自古忠臣殉國,烈女殉夫,臨危盡節,芳烈千秋,此其忠肝義膽,固可歌可泣,有足稱者。然人見忠臣之殉國之難,而忠臣之所以殉其國也不難; 人見烈女之殉夫也難,而烈女之所以殉其夫也不難。蓋忠臣烈女之所望于其國于其夫者,至墾且厚,舉其畢生之希望既寄于其國其夫,一旦國危夫死,天長地久,綿綿無盡,更無可望者,則其殉之以出于自裁,其精神上實死,而愉快有甚于生而痛苦者焉。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原殺》
本來空虛、黑暗,本來沒有價值的自殺,但是我們要注意的,這不算是社會殺了他,算是思想殺了他呵! 忠節大義的思想固然能夠殺人,空觀、悲觀、懷疑的思想也能夠殺人呵! 主張新思潮運動的人要注意呵! 要把新思潮洗刷社會底黑暗,別把新思潮殺光明的個人加增黑暗呵!
陳獨秀 《自殺論·思想變動與青年自殺》
上一篇:關于生命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下一篇:關于生活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