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言,聽其辭》原文與賞析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②合事,得人實也。(《反應第二》)
【注釋】①因:依據。②釣語:如投魚餌一樣在發言時引誘對方,以便引出對方的話頭。
【譯文】別人說話叫做動,自己緘默叫做靜。要根據別人說話,聽出他言辭的內涵。如果對方說話有矛盾,要反復地追問他,直到對方說出真實的意思。語言表達有形象性,描述事物可用比喻;因為有了形象與比喻,所以要仔細觀察隱藏于言辭之后的含義。用形象以模擬事件,用比喻以比附言辭。用無形的規律來探求有聲言辭的含義,引誘對方說出自己需要知道的事,從而找到與人與事相吻合的真相。
【評說】俗話說:言為心聲,聽話聽音,人們總會在不經意間暴露自己內心的秘密。鬼谷子說要“因其言,聽其辭”,孔子也曾說過,“敏于行,訥于言”。如此這般,我們是否因此就選擇沉默是金呢?實際上,該說時還得說,只不過要講究說的技巧和效果。鬼谷子要用“說”去釣取對方內心的想法,孔子也要用“說”傳播自己的思想。所以,生活于當下的人們既不能夸夸其談、信口雌黃,當然也不能僅做一只“沉默的羔羊”。
上一篇:《嘖室之議》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因天之時,就地之勢》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