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羊換牛》原文與賞析
(孟子)曰:“臣聞之胡齕①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②。’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③,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④?”
(齊宣王)曰:“有之。”
(孟子)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孟子)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孟子)曰:“無傷也,是乃忍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釋
①胡齕(hé):齊宣王左右的近臣。②釁(xìn)鐘:釁,血祭。祭祀用的新大鐘,在使用之前要用動物的鮮血涂抹一下。③觳觫(húsù):身體因為恐懼而哆嗦的樣子。④有諸:有之乎。
譯文
孟子說:“我聽您的近臣胡齕說,有一天,您端坐在大堂上,見有人牽著一頭牛從堂前經過,您問道‘把牛往哪里牽?’那人說‘去血祭新鐘。’您說‘把牛放了!它無罪而被處死,我不忍心見到它被殺時因恐懼、痛苦而哆嗦的樣子。’那人說‘那么,就不血祭新鐘了?’您說‘怎么不血祭呢?用羊來代替它。’不知道有沒有這回事?”
齊宣王說:“有這回事。”
孟子說:“大王您有這樣的心,就足夠為王了。老百姓不知道內情,還以為您讓人用羊替代牛是出于吝嗇吶,我卻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
齊宣王說:“是的。確實有百姓這么認為。齊國雖然不夠富裕、博大,我怎么會吝嗇一頭牛呢?因為我不愿意它無罪而被處死、不忍心見到它被殺時因恐懼、痛苦而哆嗦的樣子,所以才命令用一只羊來替代那頭牛。”
孟子說:“大王您也不必責備老百姓以為您吝嗇。以小羊替換大牛,他們哪里知道您的本意吶?大王您憐憫它們因無罪而被殺,可是在選擇牛或羊時,您為什么選擇羊替代牛呢?”
齊宣王笑著說:“我哪里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呢?我那么做,并不是由于吝惜錢財。以小羊替換大牛,老百姓說我吝嗇也有道理。”
孟子說:“大王您不必為這事煩惱了,其實那是您有仁愛之心的表現;因為您可能親眼見過牛被殺而沒有見過羊被殺。”
感悟
齊宣王因為“見牛未見羊”,因此主張以羊換牛。孟子由此看出齊宣王有仁愛之心、可以行不忍人之政。我們卻讀出了:孟子有阿諛之嫌。
佛教認為,眾生平等。誠如美國《獨立宣言》所言:“人生而平等。人人擁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所有的動物在生命的意義上也是一律平等的,如螞蟻與大象、麻雀與駿馬、小白鼠與大熊貓。大象、駿馬、大熊貓等所以得寵,只是我們人類在以“物以稀為貴”作價值取向時,有所偏好而已。
上一篇:《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以虛受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