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與貓頭鷹(《雜寶藏經》:烏梟報怨緣)》原文與賞析
昔有烏梟,共相怨憎。烏待晝日,知梟無見,踏殺群梟,啖食其肉。梟便于夜,知烏眼闇,復啄群烏,開穿其腸,亦復啖食。畏晝畏夜,無有竟已。時群烏中,有一智烏,語眾烏言:“已為怨憎,不可救解,終相誅滅,勢不兩全。宜作方便殄滅諸梟,然后我等可得歡樂。若其不爾,終為所敗。”眾烏答言:“如汝所說,當作何方得滅仇賊?”智烏答言:“爾等眾烏,但共啄我,拔我毛羽,啄破我頭。我當設計,要令殄滅。”即如其言。燋悴形容,向梟穴外,而自悲鳴。梟聞聲已便出語言:“今爾何故?破傷頭腦,毛羽毀落,來至我所,悲聲極苦。欲何所說?”烏語梟言:“眾烏仇我,不得生活,故來相投,以避怨惡。”時梟憐愍,欲存養畜。眾梟皆言:“此是冤家,不可親近,何緣養畜,以長冤敵?”時梟答言:“今以困苦,來見投造。一身孤單,竟何能為?”遂便畜養,給予殘肉。日月轉久,毛羽平復。烏詐歡喜,微作方計。銜干樹枝并諸草木,著梟穴中,似如報恩。梟語烏言:“何用是為?”烏即答言:“孔穴之中,純是冷石,用此草木,以御風寒。”梟以為爾,默然不答,而烏于是即求守孔穴,詐給使令,用報恩養。時會暴雪,寒氣猛盛。眾梟率爾來集孔中。烏得其便,尋生歡喜。銜牧牛火,用燒梟孔。眾梟一時,于是殄滅。爾時諸天,說偈言曰:
諸有宿嫌處,不應生體信。
如烏詐托善,焚滅眾梟身。
譯文
從前有一群烏鴉和一群貓頭鷹,兩群鳥結了冤仇。白天,烏鴉知道貓頭鷹看不見,就沖進貓頭鷹群中,殺死貓頭鷹,吃它們的肉。到了夜里,貓頭鷹知道烏鴉看不見,就啄死烏鴉,開膛破肚,吃它們的肚腸。這樣一個怕白天,一個怕夜晚,始終沒有個完結。
有一只聰明的烏鴉,對別的烏鴉們說:“我們與貓頭鷹已經結成了怨恨,無法和解,最后不是我們消滅它們,就是它們消滅我們,勢不共存。我們應該想個辦法,消滅貓頭鷹,然后我們才能得到快樂。否則,我們最后會被它們打敗的。”烏鴉們說:“按照你這樣說,有什么辦法能夠消滅我們的仇敵呢?”這只聰明的烏鴉說:“你們各位烏鴉,一起來啄我,拔掉我的羽毛,啄破我的頭,我會想出辦法,讓敵人滅亡的。”烏鴉們就按照它說的去做了。
于是,這只烏鴉變得形容憔悴。它飛到一只貓頭鷹的巢穴外邊,自個兒哀聲叫喚。有只貓頭鷹聽見叫聲,出來問它:“你今天頭破血流,羽毛也掉光了,跑到我們這里來,是為什么?你叫聲凄慘,想告訴我什么?”烏鴉對貓頭鷹說:“烏鴉們都恨我,我沒法活了。為了躲避仇敵,我只好來投奔你們。”這只貓頭鷹可憐它,想把它收留下來。其他貓頭鷹說:“這是我們的仇敵,不可親近,你怎么能收留它,幫助我們的敵人呢?”這只貓頭鷹回答說:“它現在遭受困苦,才來投奔我們,它孤身一個,能干得了什么?”于是,這只貓頭鷹還是收留了烏鴉,每天給它一些剩肉吃。日子一長,烏鴉的羽毛漸漸長得復原了。烏鴉裝作很高興的樣子,悄悄地打著主意。它從外邊銜來干樹枝和各種干草,放在貓頭鷹的巢穴里,好像是在報答貓頭鷹的恩情。貓頭鷹問烏鴉:“這些干樹枝和干草用來做什么?”烏鴉回答說:“這巢穴里全是冰冷的石頭,這些干樹枝和干草可以用來抵御風寒。”貓頭鷹沒有再說什么,以為真是這樣的。烏鴉繼續留在巢穴里,假稱要侍候貓頭鷹,以報答它的恩情。一天,天下起了大雪,寒風猛烈,貓頭鷹們都集合在巢穴里。烏鴉看到機會到了,非常高興,它從牧牛人那里銜來火種,點燃了貓頭鷹的巢穴,貓頭鷹一下子全部被燒死了。
此時,天神說出了以下偈言:“凡是你怨敵,應該別相信。烏鴉多狡詐,燒死貓頭鷹!”
感悟
這只烏鴉故意把“假象”(被其他烏鴉啄得頭破血流、羽毛脫落)顯示給貓頭鷹看,而把真相掩蓋起來,以虛假的“真實”騙取了貓頭鷹的信任。《三國演義》中,在“周瑜打黃蓋”之后,黃蓋也是以這種虛假的“真實”賺得了曹操的信任。而且,這兩個故事還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烏鴉和黃蓋最后都是用“火攻”打敗了對手。這當然只是一種巧合。
我們往往會犯不動腦筋、易于輕信的毛病,貓頭鷹的慘痛教訓值得我們記取。社會生活中的一些騙子,也正是利用了人們不注意區分假象和真相這個弱點而得逞。因此,我們不可沒有根據地輕信人,對人要有認識,有分析,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不要沒有根據地輕信你所遇到的“好”事,比如不要輕信告知你中了“大獎”之類的電話、手機短信……總之,人在思想上要有“定力”,要有主見,遇事要多動腦筋,三思而行,千萬不要把腦袋長在別人的肩膀上。
上一篇:《烏焉成馬》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習坎有孚》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