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原文與賞析
所謂文化藝術,這里是指哲學、美學、文學、宗教等。通覽《五經(jīng)》,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很多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輝。
《周易》為“五經(jīng)”之首,也是我國第一部哲學原典。“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一個經(jīng)典的哲學命題,是我們祖先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論之一。“天地之大德曰生”告訴人們,天地的最高德行就是不斷地化生萬物。《尚書》提出的“五行”學說,是中國形態(tài)的自然哲學,是我們先輩探索自然奧秘的重要成果。《詩經(jīng)》揭示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背后的哲學意蘊,這種頗具戰(zhàn)斗力的辯證法思想讓專制勢力膽戰(zhàn)心驚,讓被壓迫者看到勝利的希望。《禮記》提出關于“天理人欲” 的著名哲學命題 ,要求人們保持天性,節(jié)制欲望,而不能因為貪圖外物導致天性滅絕、欲望泛濫,這對現(xiàn)代社會種種物欲橫流、泯滅自我的畸形現(xiàn)象具有警示作用。鄭國政治家子產(chǎn)“天道遠、人道邇”(《左傳》)的著名論述對天人關系做出了嶄新詮釋,對于破除迷信、鼓動民心、聚合民力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五經(jīng)》美學思想在儒家學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有關仁、禮、詩、樂等諸多論述成為儒家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重要內容。“生生之謂易”(《周易》) 強調自然萬物生生不息,人類社會奔涌向前,這不僅是其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還是其美學思想的精髓。與此同時,《周易》還希望人們能夠“樂天知命”,自始至終保持一種“天人合一”的和樂境界。“詩言志,歌詠言” (《尚書》)明確提出,詩歌應當致力于人倫道德的和諧與思想感情的培育,發(fā)揮敦化民風、勉人向善的作用,體現(xiàn)了儒家傳統(tǒng)美學思想中關注現(xiàn)實、注重抒情的特征。“詩言志”從此成為儒家詩歌創(chuàng)作與評論的重要原則。《禮記》崇尚敦厚、和諧之美。所謂“樂者敦和,禮者別宜”、“禮樂交錯于中,發(fā)形于外”,就是說音樂能夠修養(yǎng)內心、增進和同,禮儀在于修養(yǎng)外表、規(guī)范言行;還要求“君子比德于玉”,養(yǎng)成一種恭敬溫和、文質彬彬的氣質。
《尚書》希望實現(xiàn)一個“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的境界,這得到了吳國公子季札的認同。季札是中國最早的音樂評論人,他稱贊《頌》就是實現(xiàn)“五聲和、八風平、節(jié)有度、守有序”的盛德之音樂(《左傳》),體現(xiàn)了儒家對“中和之美”的追求。 總之,中國美學認為,人和自然界是和諧的,而這種和諧又是快樂的。
《五經(jīng)》的文學成就,最輝煌的當數(shù)《詩經(jīng)》與《左傳》。《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深刻影響了兩千多年來的文學發(fā)展。《詩經(jīng)》的成就和影響是巨大的,尤其它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對后世文學影響最大,激勵著詩人、作家去關心國家的命運與人民的疾苦。《左傳》比較忠實而詳細地記述了春秋的歷史,不僅是一部相當成熟的編年史,而且還是一部具有極高價值的文學名著。
上一篇:《龍文鞭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無為而治》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