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原文與賞析
地之生財有時,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無窮。以有時與有倦,養無窮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間,則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殺其君、子有殺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于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管子·權修》)
【注釋】度量:限度。疾:怨恨。
【譯文】土地生財,是受時令限制的,民眾耗費勞力,身體也會疲倦的,但是君王的欲望卻是無止境的。用生財有時的土地和體力有限的民眾,來供養欲望無止境的君王,其間如果沒有一定的限度,上下之間就會互相怨恨。于是,臣殺君、子殺父的現象就會出現。因此,對民眾征收有度,耗費又有節制,即使國家小,也一定很安寧;對人民征收無度,耗費沒有節制,即使國家大,也一定很危險。
【評說】農耕社會里,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而農民是天下人的衣食父母。所以,惜農憫農就是珍惜國家的根本。橫征暴斂,只會傷害農民,破壞國家的根本。在歷史上,由于中國古代社會“重本輕末”、“重農抑商”的傳統,中國農民的社會地位并不低,甚至至少在名義上,農民的地位僅次于官吏,按照管仲的說法,“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管子·小匡》),農民不僅是國家的基石,而且在地位上排位靠前。
上一篇:《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取有余以補不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