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敵決戰(zhàn),無有二心》原文與賞析
太公曰:“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臨敵決戰(zhàn),無有二心。若此,則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敵于前,無君于后。是故智者為之謀,勇者為之斗,氣厲青云,疾若馳騖①,兵不接刃,而敵降服。戰(zhàn)勝于外,功立于內(nèi),吏遷士賞,百姓歡悅,將無咎殃。是故風雨時節(jié),五谷豐熟,社稷安寧。”武王曰:“善哉!”(《龍韜·立將》)
【注釋】①馳騖(wù):奔馳的駿馬。
【譯文】“軍中事務不能聽命于國君而要聽命于主將。面對敵軍決戰(zhàn),全軍上下必須一心一意聽從主將指揮。這樣,主將就能上不受制于天時,下不受制于地形,前無敵人敢于阻擋,后沒有國君從中掣肘。這樣,軍中足智多謀之人就會盡其所能為主將出謀劃策,勇敢無畏之人都會盡其所力為主將殊死戰(zhàn)斗,全軍士氣高昂,上沖青云,行動迅猛,疾如奔馬,兵未交鋒敵軍就會歸順投降。從而,軍隊取勝于境外,建功于朝廷,軍官升職晉級,士卒獲得獎賞,百姓們歡欣鼓舞,主將沒有獲罪遭禍。于是,整個國家得以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安寧太平?!蔽渫跽f:“您講得真好啊!”
【評說】兵者,國之大事。一旦遇到外敵入侵,妥協(xié)投降只能招致滅亡,誓死抵抗才有起死回生的希望。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就是這樣的“主戰(zhàn)派”,他說: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該認為自己的命運,也就是自己的整個存亡取決于一次會戰(zhàn)(即使是最有決定意義的會戰(zhàn))。一個國家即使戰(zhàn)敗了,通過征集自己的新兵和利用敵人在每次持續(xù)性的進攻中必然要受到的兵力上的削弱,也可以期待形式的轉(zhuǎn)變,此外,還可能得到外來的援助。一次會戰(zhàn)的勝敗離亡國還有很大的距離。當民眾看到自己被置于深淵的邊緣時,他們會像溺水的人本能地去抓稻草那樣,想盡一切辦法挽救自己,這是符合精神世界的內(nèi)在規(guī)律的。一個國家即使比敵人弱小得多,也不應該不做這種最后的努力,否則,人們就不能不說這個國家已經(jīng)失去了靈魂。
上一篇:《兩小兒辨日》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臨時學不來》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