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則有禮,動則有威》原文與賞析
武侯問曰:“兵何以為勝?”起對曰:“以治為勝。”又問曰:“不在眾乎?”對曰:“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①之不止,鼓②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于用?所謂治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擋,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麾③,雖絕成陳④,雖散成行。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治兵第三》)
【注釋】①金:用鳴金來指揮士卒停止打仗。②鼓:用擊鼓來指揮士卒前進。③應麾(huī):聽從旗幟的指揮。④成陳:陳,通“陣”;保持各自的陣形。
【譯文】魏武侯問道:“軍隊靠什么來打勝仗?”吳起回答說:“如能治理好軍隊就能打勝仗。”又問道:“不在于士卒眾多嗎?”吳起回答說:“如果法令不嚴明,賞罰不守信,鳴金不后退,擂鼓不沖鋒,即使有百萬士卒,又有何用呢?所謂治理軍隊,就是平時恪守禮法,戰時威猛無比,進軍則銳不可當,后退時敵人無法追趕,進退皆有節制,左右移動聽從旗幟指揮,即使軍隊被割斷但仍能保持陣形,被沖散仍能恢復行列。與軍隊共安危,軍隊則團結一致不離散,勇敢善戰而不疲憊。把軍隊投到所需要的地方,天下就無人能擋,這就叫父子兵。”
【評說】一支真正的軍隊必定是紀律嚴明、賞罰有信、作戰勇敢的威武之師和仁義之師。在吳子看來,戰斗力培養和取勝的關鍵不在于“眾”,而在于“治”。正是這種內修武德、外治軍法的精兵思想成為吳子馳騁疆場、百戰百勝的靈丹妙藥,也因此為后人所推崇和借鑒。
上一篇:《盡法無民》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居天下之廣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