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拋灑熱血,揚名萬代
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明王朝滅亡。不久后,明朝的文武大臣在南京立明神宗之孫福王朱由崧為帝,改當年為弘光元年,歷史上把這個南明小朝廷稱為弘光朝。弘光朝以兵部尚書史可法督師揚州。
史可法字憲之,原籍大興,后為祥符(今河南開封)人,世襲錦衣百戶。1628年,考取進士。自此歷官戶部員外郎、郎中,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史可法為官“廉信,與下均勞苦”,“軍行,士不飽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在李自成進軍北京時,史可法得到崇禎吊死煤山的消息后,同南京諸臣議立明室之后,福王立可法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仍掌兵部事。史可法建議福王“素服郊次,發師北征”。福王對此只是唯唯應付,不作肯定答復。在奸賊馬士英入閣后,便極力排擠史可法到揚州督師。
史可法負責督江北四鎮督鎮,福王加他為太子太保,改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淮揚各鎮均受史可法節制。那時四鎮總兵劉澤清、高杰、劉良佐、黃得功互有矛盾,其中有三鎮爭著要駐于揚州。為此,高杰兵攻揚州,劉澤清亦大掠淮上。史可法前往調節,最終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均表示聽命,而高杰素憚史可法,也表示服從,就這樣史可法安定了揚州,隨即開府于揚州,并不時出巡各鎮。
自此以后,四鎮每發生沖突,史可法都設法進行調解,勸他們赴國難、保國土,不要再自相殘害。在史可法的感召下,高杰大為感悟,奉守史可法約束。史可法在揚州,“行不張蓋,食不重味,夏不機,冬不裘,寢不解衣”,力結四鎮,共保國土。
這樣,軍事防御力量逐漸增強,在南京的馬士英則連軍餉也不給予史可法,到1645年1月,史可法所部各鎮軍隊,都因缺餉而饑餓。馬士英又設法奪史可法的兵權,使命衛胤文為兵部右侍郎,到揚州總督軍隊。2月,史可法從徐州回來,到揚州之前,黃得功發兵襲擊衛胤文于揚州,使揚州震驚。史可法再次派人調解,黃得功退兵。但是大將高杰在此次事件中被殺害,史可法保衛江南的實力因此削弱。
同年4月20日,清朝大將多鐸率兵攻至揚州。史可法調各鎮兵保衛揚州,各鎮竟無一出援。為此總兵劉肇基要求背城決戰。史可法持重,希望有取萬全之策,害怕有所閃失,反而不好,所以,否決了背城決戰。這時,清軍駐于揚州外之斑竹園,多鐸派人招降史可法,遭到史可法嚴詞拒絕。史可法說道:“我是大明宰相,大明朝沒有投降的宰相,只有與城池共存亡的大臣。”21日,揚州城內有人動搖,總兵本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率本部出降,揚州城的防御力量更加單薄了。但是,史可法仍堅守城池,他安排文武官員分段守城,自己則守衛最險要的舊城西門。其實,他十分清楚揚州城勢孤力弱,守城只能有死無生,于是,他寫信向母親訣別,又給妻子寫了遺書,表明自己要以死報國,并希望“死,葬我高皇帝陵側”,表明他誓死效忠明王朝。24日,清軍發動攻城,用巨炮轟擊揚州城的西北,城終于被攻破,史可法見城已破,悲憤之極,便拔刀“自刎不殊”。其部將便保護史可法從小東門出城,結果為清軍大隊所截,史可法等均被俘,見此情景,史可法神情自若地說:“我史督師也。”多鐸聽說抓獲了史可法,使派人前往勸降。
史可法堅貞不屈,決不投降,他毅然說道:“城亡我亡,即使碎尸萬段,也決不后悔。”最后壯烈犧牲。史可法誓死保衛揚州,其事跡感人至深。他忠義奮發、頑強抗敵、視死如歸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品格,得到人們的贊揚,而且美名流傳至今。
智慧總結
一個人,如果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處境之下,都能夠保持自己高風亮節的品德,不為金錢、權勢地位所誘惑或束縛,那么,這個人的精神,就可以永垂青史。
上一篇:蘇軾:傲氣太重,屢屢碰壁
下一篇:董卓貪色引來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