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明是非的一代賢后
千古明君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盛極一時,除了依靠手下一批謀臣武將外,還得益于一個重要的人物——長孫皇后。
太宗即位后,長孫皇后一心一意地輔佐太宗皇帝,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家庭事務,事無巨細,事必親躬,深得宮內外的好評。
因為長孫皇后端直有道,所以,太宗十分器重她。每次退朝回到后宮,太宗都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后認真聽完,她不愿干預國家大事,但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唐太宗知道她公正無私、有見地,所以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后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他妾就不了解了?!彼岢龅氖窃瓌t,而不愿用細枝末節的建議來束縛太宗,她相信太宗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魏征是太宗時期的著名諫臣,官拜諫議大夫,是一位敢于犯顏直諫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對太宗的一些不當行為和政策,直截了當地當面指出,并力勸他改正,唐太宗對他頗為敬畏,常稱他是“忠諫之臣”。魏征之忠諫不分事大事小,一律當面指出,有時讓太宗覺得面子上過不去。
一次,唐太宗無事,帶了一大群護衛近臣,要去郊外狩獵。還未出宮門,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問明了情況,當即對唐太宗進言道:“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禽獸哺幼,不宜狩獵,還請陛下返宮。”當時,太宗興趣正濃,心想:“一個富有天下的堂堂天子,要出去狩狩獵,消遣一次又會怎么樣呢?”于是,請魏征讓到一旁,自己仍然堅持狩獵。誰知魏征卻不肯妥協,站在路中堅決攔住唐太宗的去路。結果,弄得太宗興致全無,氣沖沖地返回宮中,左右的人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到后宮見到了長孫皇后,還未消氣,氣呼呼地說:“我一定要殺掉魏征這個老頑固!”長孫皇后忙問什么原因惹得皇上如此生氣,等太宗把原因說明之后,長孫皇后連忙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后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跪拜,向太宗賀喜:“恭喜圣上!賀喜圣上!”唐太宗一頭霧水,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喜事,問道:“喜從何來?”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后說得有理,于是滿臉陰云隨之而消,魏征也得以保住了性命。由此可見,長孫皇后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機智。
雖然貴為皇后,長孫氏并不因此驕矜自傲,仍舊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尤其是對年事已高的太上皇李淵,長孫皇后十分恭敬而細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經常提醒侍候太上皇的宮女如何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像一個普通兒媳那樣極盡孝道。
長孫皇后雖為六宮之主,但是對其他妃嬪非常寬容和順,她并不一心專寵,反而經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有一個妃子剛剛生下一位小公主,就患了重病,長孫皇后前去探望,這位妃子病勢沉重說不出話,見到長孫皇后,淚流滿面地指著小公主。長孫皇后一下就明白了,她是不放心小公主。長孫皇后把小公主抱起來,對這位妃子說:“我既為皇后,就是她的皇母,請放心,我會把她當做自己的孩子來撫育。”果然這位妃子去世后,長孫皇后就把小公主接到自己的宮中,專門請人撫育直至長大成人。
長孫皇后出身官宦之家,如今又是六宮之主,但她卻一直過著節儉簡樸的生活,衣服飾品從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以節儉為主,在她的帶動下,整個后宮充滿樸實風尚,為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之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樣。
長孫皇后不但自己奉行勤儉節約的政策,而且對太子李承乾也嚴加約束。太子李承乾是太宗與長孫皇后的長子,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于太子將來要繼承皇位關系到大唐的社稷久安,所以對太子的約束更加嚴格。太子東宮事務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一日,遂安夫人覺得東宮的日常開支太緊張了,而且好多器物都陳舊了,就向長孫皇后請示增加東宮的開支,長孫皇后并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面,斷然拒絕遂安夫人的請求,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 彼墓c明智,深得后宮所有人的敬佩,誰都愿意聽從她的安排。
外戚專權是歷代朝綱混亂的原因之一,長孫皇后自幼熟讀詩書,當然深知其中的利害。所以,經常規勸太宗不要顧及自己的家人,同時她時時提醒家人,不要因為自己是皇后就要仗勢胡作非為。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親哥哥,文武雙全,早年即與李世民是至交,并輔佐李世民奪取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勛,算得上是開國元勛,本應位居高官。但因為他是皇后的哥哥,反而處處避嫌,免得給人留下話柄。
凡事都是有規矩的,皇帝的家人也不例外。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掌上明珠,從小養尊處優,是標準的金枝玉葉。出嫁時,向父母撒嬌索要豐厚的嫁妝,超過永嘉公主的數倍。永嘉公主是長樂公主的親姑姑,永嘉公主出嫁時,正逢唐初百業待興之際,嫁妝因而比較簡樸。等到長樂公主出嫁時已值貞觀盛世,國力強盛,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分。魏征聽說此事后,覺得不合理法,所以進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過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制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時代不同,情況有變,規矩自然可以根據情況的不同而改變。回宮后,唐太宗不經意地把魏征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聽后對此十分重視,她對太宗說:“妾常聞陛下禮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聞其之言,實乃引禮義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為結發夫婦,情深義重,仍恐陛下位高,每言必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遠,能抗言如此,實為難得,希望陛下從之。”于是,在長孫皇后的操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貞觀八年(634),長孫皇后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不幸受了風寒,引發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大赦天下,并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親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沒有人提反對意見,就連魏征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后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并非人力所能決定。如果修??梢匝訅?,我從沒做過惡事,為什么還得此重病呢?如果行善無效,那求福又有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是清靜場所,如此萬萬使不得。因我一人,亂天下之法度,更會加重我的罪孽!”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只好含淚作罷。
長孫皇后的病拖了兩年,于貞觀十年(636)在立政殿去逝,享年僅36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太宗,她死后薄葬,一切從簡。太宗并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后的意思辦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氣勢十分雄偉宏大的昭陵,并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臺,以便皇后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中國歷史上出了許多有名的皇后,長孫皇后當之無愧,她識大體、明是非,用自己的賢惠和遠見卓識引導一朝帝王,影響著滿朝群臣。
智慧總結
“千人盲目一人明,眾人皆醉我獨醒?!庇袝r,真理確實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一個人的能力表現在能辨別是非上,也表現在能明識大體上。從現實而言,不可能有絕對的民主,所以,明辨是非之后,還要照顧到方方面面,尤其是不要傷上司的自尊,照顧好領導的面子。另一方面,作為決策者,要善于公正地吸取各方面的意見,不存偏見和私心地采納意見,這樣,最后的決策才可能正確,有見地。
上一篇:淡泊明志留美名
下一篇:理解與尊重勝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