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忠義,浩氣千古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想出兵攻打匈奴,匈奴迫于漢朝的強大,趕忙派使者來求和。為了向匈奴表示友好,漢武帝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向單于送上禮物后,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事情發生了變故。
原來,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叫衛律的漢朝人投降了匈奴。這個衛律本是一個生長在漢朝的匈奴人,奉命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單于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
衛律有一個家人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虞常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這次,兩人在匈奴見面之后,仍然很親切,虞常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于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沒想到虞常的計劃失敗了,被匈奴人抓了起來。單于大怒,命衛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事后,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了蘇武。
蘇武說:“事已至此,這件事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后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常惠眼快,奪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倒也講義氣,雖受盡種種酷刑,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但始終不承認跟他同謀。
衛律向單于報告。單于大怒,想殺掉蘇武,被左右勸阻了,單于又叫衛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衛律叫他投降,就說:“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活下去還有什么臉見人。”說完,拔出刀來向脖子抹去。
衛律連忙把他抱住,但是蘇武已受重傷,昏了過去。
衛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蘇醒過來。
單于聽說這件事后,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好漢,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愈了,單于又想逼蘇武投降。
單于派衛律再審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著。衛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那個張勝是貪生怕死之輩,見虞常被殺,索性投降了。
衛律對蘇武說:“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
蘇武說:“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么要連坐?”
衛律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律無奈,只好作罷,轉過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于待我不薄,封我為王,給我高官和數百只牛羊,我在這里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大怒說:“衛律!你是個無恥的小人,既然做了漢朝的臣下,就該忠于漢朝,你卻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顏無恥地做了叛徒,還有什么臉來和我說話。怎么逼我也沒有用,我決不會投降。”
衛律灰溜溜地回去向單于報告。單于把蘇武關在地窖里,不給他吃的喝的,想通過這種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值冬天,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饑挨餓,渴了,就吃雪止渴;餓了,吃皮帶、羊皮片充饑。
單于見降伏不了蘇武,決定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去放羊,把他和部下分開,不許他們見面,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是不會生小羊的,這不過是要長期監禁蘇武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這里什么人都沒有,蘇武絲毫不在意,他始終持著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人不給吃的,他就掘草根充饑。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部落。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派使者前來求和。這時候,漢武帝也已死去,繼位的是漢昭帝。
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稱蘇武已死。漢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此事。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事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愿意和漢朝和好,就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只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么說他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以蘇武有神靈相助。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的確還活著,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當年,蘇武出使的時候,正值青壯年。如今,他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人們無不被他的忠義感動,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
智慧總結
人的生與死其實是自然規律,所以有高尚修養的人遵循自然之道,出生時不知道歡天喜地,死時也不恐懼痛苦。任何事情來了就欣然接受,認認真真地接受,無需用心智去損害自然之道,也無需用人為的努力去改變自然規律,這樣,便會留美名于人世間。
我們不必回避現代社會的紛華,在紛華中保持幾分淡泊;也不必追求極端的淡泊,而忽視社會的進步。離開社會講清名和本性是空洞無實的,追求奢侈名利才會使人墮落。
人們總認為只有天地之間才有正氣,實際上天地正氣就在我們心中,只可惜自作聰明的人往往抹殺了這種正氣,他們做事喜歡掩飾自己的罪行和奸詐,結果就使正氣在墮落的人格中無法表現。這就好比學佛者一樣,其實佛就在每個人的心中,見性即可成佛,何必苦苦追求呢?人生一世,難得糊涂,保持純真的本性才合乎自然之道。富貴榮華如過眼煙云,對于人生來說都是虛妄的,過度追求富貴榮華是逆天道的,所以我們要有恬淡的處世態度。
上一篇:善屈伸,抓機會謀大局
下一篇:堅持不懈,勤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