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柔寡斷,建文帝失國
朱元璋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后,朱元璋立長子朱標(biāo)為太子,不料,朱標(biāo)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因病去世。于是,朱元璋立朱標(biāo)的第二個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繼承帝位,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
朱允炆做皇帝時已二十多歲,在中國古代繼承帝位的皇帝中,他這個年齡不算小。朱允炆也算得上是聰明能干的人,明朝又處于國勢上升時期,按常理說,他應(yīng)該做個太平天子。可是,他只做了五年皇帝,便被趕下了帝座,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叔父朱棣。原來,他即皇帝位時,他爺爺朱元璋給他留下了一個封建統(tǒng)治者最忌諱的難題:尾大不掉。
原來,朱元璋建國后害怕有人起異心,于是分別封自己的幾個兒子做藩王帶兵駐守各地,這就形成了這些藩王擁兵自重的現(xiàn)象。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這些藩王倒還安分守己,可朱元璋一死,這些藩王就開始蠢蠢欲動。其中野心最大、實(shí)力最大的當(dāng)屬燕王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英勇善戰(zhàn),且有智謀。明朝建國后,受封燕王,駐軍在北平(今北京)。
聰明的朱允炆早在做皇太孫時就預(yù)料將來各位叔叔是自己的對頭,曾和侍讀太常卿黃太澄語及此事。做皇帝后,朱允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先后削奪了除燕王以外其他五個叔叔的爵位、權(quán)力。對這些藩王的處理,朱允炆干凈利落。唯獨(dú)對后來奪了他天下的燕王朱棣,小皇帝朱允炆優(yōu)柔寡斷,一誤再誤,最后自己終于痛失皇帝寶座。
在削藩之初,朱允炆曾和朝臣仔細(xì)分析如何削藩。最后采納黃子澄、齊泰建議,避強(qiáng)就弱,先削奪了其余諸王。而燕王朱棣據(jù)地最險要,政治軍事經(jīng)驗最豐富,本來就因朱允炆不允許他進(jìn)京師奔朱元璋之喪而不滿,又見其余兄弟被奪藩,自然兔死狐悲,更加警覺且懷異志。于是叔侄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朱允炆用黃、齊二人之計,提升北平軍官張(日丙bing)、謝貴官職,密詔二人監(jiān)視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正月,燕王派使者葛誠到京師述職,朱允炆密問燕王府中動靜,葛誠以朱棣心懷異志的實(shí)情相告,朱允炆又密囑葛誠回北平后作為朝廷的內(nèi)應(yīng)。葛誠回北平后,朱棣已看出他表情有異,心中動疑。這樣,雙方矛盾更加明朗,可謂一觸即發(fā)。
但是,同年二月,朱棣親自到京師朝見朱允炆,“行皇道入,登陛不拜”。沒見到面時,雙方仇視提防;見了面,朱允炆反倒仁柔起來。
朱棣覲見,走皇帝專用的道路,又不對新皇下拜,這是對皇帝的大不敬,當(dāng)時,有御史官彈劾此事,朱允炆竟輕描淡寫地說:“至親勿問。”戶部侍郎卓敬密奏:“燕王智慮絕人,酷類先帝。夫北平者強(qiáng)干之地,金元所由興也,宜徙封南昌,以絕禍本。”朱允炆竟將這至關(guān)重要的奏章藏了下來,第二天對卓敬說:“燕王骨肉至親,何得及此?”
這次朱棣入朝,時間長達(dá)一個月,龍離深淵,虎落平原,這時朱允炆對朱棣或捕或殺,都是一句圣旨的事。然而,小皇帝硬是大談什么“骨肉之至親”,以至于朱棣平平安安地回到了北平。同年四月,朱允炆又一次輕易放棄了控制朱棣的最后王牌:將朱棣的世子朱高熾、兒子朱高熙、朱高燧放回了北平。
原來,朱元璋臨死遺囑,要親王或親王之子來京服喪三年,這時朱棣準(zhǔn)備謀反,以病重要見孩子為借口,向朱允炆請求,允許留在京師的世子和其他兩個兒子回北平,朱允炆竟然應(yīng)允。朱棣見了自己的兒子后,大喜曰:“吾父子復(fù)得相聚,天贊我也。”于是決心謀反。
同年七月癸酉(公元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誘殺了朱允炆安在北平的近臣,公開反叛。出兵的理由是:清君側(cè)。說齊泰、黃子澄是奸臣,他要按先帝祖訓(xùn)起兵討伐奸臣。朱允炆也不敢怠慢,調(diào)兵遣將平叛。直至此時,朱允炆還荒唐之極。他對前去平叛的將帥下了一道可笑的圣旨:對朱棣只能活捉不能殺死,以免“負(fù)殺叔父之名”。這場叔侄間的較量持續(xù)三年,最后以朱允炆戰(zhàn)敗,朱棣全勝而告終。燕王朱棣終于攻占了京師,做了皇帝,即歷史上的明成祖。
仁柔寡斷的建文帝朱允炆,乘兵亂逃出了京師,從此下落不明。
上一篇:樂意付出,贏得友誼
下一篇: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鎮(zhèn)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