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意付出,贏得友誼
漢斯先生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他既沒學歷,也沒資金,更沒背景,那他到底是靠什么成功的呢?答案只有一個:靠朋友們的幫助。
其實,漢斯以前是一個很孤獨的人,由于他一無所有,別人都不愿意與他往來。漢斯在忍耐寂寞人生的同時,漸漸地學會了與人溝通、交往,并付諸實際行動。
漢斯十分珍惜所有的朋友,他對朋友的重視甚至超過了別人的需求。只要是朋友來訪,他都熱烈歡迎,希望能住幾天。不管經濟多么拮據,他都好像隨時在等待朋友的到來,并且真心實意地接待,有時在朋友回去的時候,還要帶些小禮物或土產之類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漢斯也不例外,但無論他多么忙碌,都不會把朋友來訪看成是一種麻煩和困擾。朋友問他為何這樣,他說:“我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與朋友來往,就應該讓對方感到和我來往會得到某些方面的愉快與益處。”
絕不自私自利,樂意為朋友付出,是漢斯贏得朋友、取得成功的秘訣。相反,如果你只想著如何從別人那里獲取什么、得到什么,那么你將無法交到朋友。因為沒有一個人愿意同自私自利的人交往、做朋友。
與漢斯相比,沃特是出身名門的富家子弟,他想憑著自己的優厚條件干出一番事業來。但是,當他與別人交往時,首先考慮的是這個人對自己有沒有利用價值。比如說:與這個人交往,以后向銀行貸款時,可能會幫上忙;或許與這個人做朋友,能學到一些致富經驗;也許會從某個人身上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也許……他就是如此這般地對待周圍的人,想辦法使與自己接觸的人,帶給自己某些利益。結果,他沒有交到真正的朋友,更不用說得到別人的幫助了!
漢斯和沃特在交朋友時所持態度不同,其結果也完全不同。漢斯的做法是先為朋友付出,結果得到了很大的回報。沃特一心索取,其結果是什么也得不到。
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指出,人際溝通的本質特征是一種交換的過程。那么交換的任何一方都希望所做的交換對于自己來說是有價值的,希望交換的結果是得大于失。在這一過程中,自己認為值得的人際關系,就傾向于建立與保持;而對于自己認為不值得的人際關系,就傾向于逃避、疏遠或中止。所以,人們自然樂于結交愿意為朋友付出的人,而不愿結交想占別人便宜的人。
智慧總結
孟子說:“無同情心者,不可稱之為人……無是非心者,不可稱之為人。”做人應該真誠與純潔,還要具備點俠義心腸。這樣,你就會將一個你覺得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朋友的人變成好朋友。
上一篇:臨變心不驚,敢于擔重任
下一篇:仁柔寡斷,建文帝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