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義,收獲福
春秋末年,齊國的國君橫征無度,苛捐雜稅繁重,害得民不聊生。
田成子看到這種情況后說:“公室用橫征暴斂的手段榨取民脂民膏,‘取之猶舍也’。”于是他就派人做了大小兩種斗,把自己糧食用大斗借給饑民,用小斗回收還來的糧食。田成子這種惠民的政策深得民眾擁護(hù)。于是,很多人紛紛前來投靠田成子,給田成子種地。一時民歸如流水,為后來的田氏代齊奠定了堅(jiān)實(shí)的人心基礎(chǔ)。
史學(xué)家范曄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其實(shí),田成子看似失去了很多糧食,吃了大虧,但是他得到了比糧食更重要的人心。得與失是相互轉(zhuǎn)化的,失只是一時的,隨之而來的便是收獲。
無獨(dú)有偶,孟嘗君也是一個嘗到了“吃虧”甜頭的君子。馮諼是孟嘗君門下的一個謀士,感動于孟嘗君在自己落魄時候的真誠相待,決心為孟嘗君效力。
一次,孟嘗君要派人到封地薛邑去收租,問誰愿意去。馮諼便自告奮勇地說他愿意去。臨走時,馮諼問孟嘗君回來時要買點(diǎn)什么,孟嘗君告訴他說:“你看家里缺點(diǎn)什么就買點(diǎn)什么東西吧。”
馮諼去了薛地后,把民眾召集到一起,對大家說:“孟嘗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所以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欠的債一律作廢。”百姓都目瞪口呆的,怎么也不相信。為了使大家相信,馮諼當(dāng)著百姓的面把債條燒了。百姓都感動地跪下,高呼孟嘗君是好人。馮諼兩手空空地回來,報(bào)告說債已經(jīng)收完了。孟嘗君很高興,問他買了點(diǎn)什么回來。馮諼說買了義回來,接著便講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孟嘗君聽后很不高興,說:“好貴的義!”數(shù)年以后,孟嘗君被讒言所害,逃到薛地。薛地的百姓成群結(jié)隊(duì)地走出數(shù)里來迎接孟嘗君。至此,孟嘗君才真正體會到馮諼給他“種下”的“義”。
所以說,好予者,必多取。暫時的損失,會帶來更大的收獲,吃虧并不是禍。
上一篇:秉承自然,智巧不及
下一篇:窮人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