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鋌而走險
【溯源】
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十七年》:“鄭子家為書與晉之趙宣子曰:‘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釋義】
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為。
【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百七十多個諸侯國在互相爭權奪利。到了中期,以晉國和楚國為首構成了兩大陣營。這兩個國家實力相當,難分上下。鄭國只是一個小國家,更不幸的是,鄭國處在晉國和楚國兩大國家之間,北面不敢冷落晉國,南面也不能得罪楚國。
公元前610年,晉國聚集部分小諸侯國,向楚國示威,施加壓力給楚國。但卻不見來自鄭國的國君,晉國國君看到了這樣的情況以后,心里暗暗懷疑鄭國與楚國暗中勾結,不忠于晉國,弄得鄭國很惶恐。
當時鄭國的執政大夫是大臣子家。他看到這樣的狀況后,就提筆給晉國的執政大臣趙盾寫了一封信。
子家的信中這樣說道:鄭國和晉國一直都是友好往來,但是晉國還是很不滿意,我們現在非常為難。鄭國既怕得罪了晉國,也怕得罪了楚國,就好像一頭被獵人追趕的小鹿,本來是不愿意離開生它養它的水草和森林的,可是被獵人逼得走投無路不得不跳下險崖絕壁。如果你們像是逼迫小鹿那樣逼迫我們,我們也只好鋌而走險,去找楚國來幫助我們了。那時,你們晉國可不要后悔當時這樣對我們!
趙盾接到信后,認為子家說的很有道理,便去說服晉國國君改變對鄭國的態度,以免他們投靠楚國聯起手來攻打自己。在此后的幾十年里,鄭國有的時候依附于晉國,有的時候就會追隨楚國,晉、楚兩國對此非常無奈。
【智慧語林】
自古以來“弱肉強食”“弱國無外交”,這話當然不錯。但是作為小國如果自認弱小就一味對大國唯唯諾諾,亦是不可取。那么,如何在大國之間游刃有余,讓大國刮目相看呢?看子家的外交會發現: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當時的國內外形勢,順應歷史潮流,從這個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越是弱國,越需要在和大國的交往中注意方式方法。當然也要時時不忘記積蓄力量,勵精圖治。
上一篇:釜底抽薪典故故事|釜底抽薪釋義
下一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典故故事|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