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毛遂自薦
【溯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于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釋義】
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故事】
戰國時,秦國大軍攻打趙都邯鄲,趙國雖然竭力抵抗,但因長平一戰慘敗,兵力大減。趙孝成王命平原君趙勝想法去楚國求救。平原君左思右想,覺得為今之計,只有親自上楚國去跟楚王談判聯合抗秦,如果楚王不答應,只好用武力強迫了。
平原君打算帶二十名文武兼備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國。他手下雖有三千門客,但要找到合適的人選,卻也不容易。挑來挑去,只挑中十九人。
平原君正在著急的時候,一個門客站出來,向平原君自薦道:“我能不能湊個數呢?”
平原君有點驚異,說:“您叫什么名字?到我門下來有多少日子了?”
那個門客說:“我叫毛遂,來這兒已經三年了。”
平原君搖搖頭,說:“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錐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兒很快就冒出來了。可是您來我這兒三年,我也沒有聽說過您有什么才能。”
毛遂說:“這是因為直到今天才叫您看到我這把錐子,要是您早點把它放在口袋里,它早就戳出來了,怎么會光露出個尖兒呢?”
旁邊十九個門客都認為毛遂在說大話,很不以為然。平原君一時也找不到更合適的人,就決定讓毛遂湊上二十人的數。
來到楚國,平原君跟楚王在朝堂上談合縱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個門客都在臺階下等著。從早晨談起,一直到中午,平原君也沒有說服楚王,楚王還是不愿意出兵抗秦。
臺階下的門客等得實在不耐煩,可不知道該怎么辦。
毛遂聽后,便拿著寶劍,快步上了臺階,高聲嚷著說:“合縱不合縱,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了,怎么從早晨說到現在,還沒說停當呢?”
楚王聽到叫嚷聲很不高興,問平原君:“這是什么人?”
平原君說:“他是我的門客毛遂。”
楚王一聽是個門客,又見毛遂倨傲無禮,更加生氣,怒罵道:“我跟你主人商量國家大事,哪輪到你來多嘴?還不趕快下去!”
毛遂按著寶劍跨前一步,說:“你不用仗勢欺人。我主人在這里,你破口罵我算什么?”
楚王看他身邊帶著劍,而且氣勢不凡,有點害怕,就緩和了一下臉色對他說:“那您有什么高見,請說吧。”
毛遂說:“楚國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萬兵士,原來也是個稱霸的大國。沒有想到秦國一興起,楚國就連連打敗仗,甚至堂堂的楚國國君楚懷王也當了秦國的俘虜,死在秦國。這是楚國最大的恥辱。秦國的白起,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只帶了幾萬人,一戰就把楚國的國都——郢都給奪了去,逼得大王只好遷都。這種恥辱,就連我們趙國人也替你們感到羞恥,沒想到大王卻根本不想報仇雪恥。老實說,今天我主人跟大王來商量合縱抗秦,既是為了趙國,也是為了楚國。”毛遂這一番話,真像一把錐子一樣,句句戳在楚王的心上。他不由得紅了臉,接連說:“說得是,說得是。”
毛遂緊接著問了一句:“那么合縱的事決定了嗎?”
楚王說:“決定了。”
毛遂回過頭,叫楚王的侍從馬上拿雞、狗、馬的血來,于是楚王與平原君當場歃血結盟。隨后,楚王就派春申君黃歇為大將,率領八萬大軍,奔赴趙國救援。
平原君回趙后,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到楚國,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了。”
【智慧語林】
一個人的成功,首先要具備過硬的本領。就像蘇軾所說的:“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君子藏器于身,才能待時而動。擁有不凡的才能是成功的基石。此外,還應當有機遇。王安石感嘆伊尹和姜子牙,“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如果不是風云際會偶遇明主,也許終其一生他們也只能庸庸碌碌,垂老孤死。當然,還應當有抓住機遇的勇氣和膽略。如果在機遇面前徘徊不前,猶豫不決,機遇就會瞬間消失。弱者坐失良機,強者制造時機。沒有時機,這是弱者最好的借口。“懷抱明月志,嗟嘆時不予。”只能是失敗者的寫照!
上一篇:毛遂自薦典故故事|毛遂自薦釋義
下一篇:河伯為患典故故事|河伯為患釋義